人到中年,对于喜欢和不喜欢有很大的变化。小时候喜欢的事,现在有很多都不喜欢了。
现在不喜欢热闹。过年短不了走亲戚看朋友,一大群亲戚坐在一起吃饭,唠嗑。我常常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我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他们问什么我答什么。然后坐着听他们说笑,从旅游谈到衣服,谈到老人,谁家有钱,谁家孩子出息?听着他们谈谈论这些,我感觉很索然。只是礼貌的坐在那里,陪伴。我也知道应该和他们互动聊天。应该问一问他们的近况,但忽然觉得就不想问了。总有人会问到,我听听就行了。
这是母亲走了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在那之前我一直是个孩子。亲戚来了,看父母了,我会热情招待,跟着他们谈天说地。不时的跟着他们一起开心的大笑起来。空气里充满快活的气味。现在,我依然会跟着他们笑,但那是礼貌。孩子都说我总是板着个脸。
我不喜欢应酬。和不熟悉的人吃饭,我会拘谨别扭,听大家聊天,礼貌性的吃一点,每次吃不饱,还得陪着说笑,我感觉就像受刑一样难受。倒是三五好友,一起出去吃个饭聚一聚。聊一聊彼此的近况,说一说孩子的教育。这是我非常享受的。
我不喜欢把课上的那么死板。死板的课自己也累,学生也无趣。最主要大家都没有收获,时间浪费掉了。语文课,我不喜欢死板的考生字,抄写古诗。让学生背记写。换种方式,讲解易错字词的结构,甚至字词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一点文化味,激发兴趣,效果要好很多。编一段话,用上易错的字词,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考,又在情境中应用了。相比较起来省事很多,效果也好很多。
如果是下午的课,最好讲个小故事,或者看一两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讨论感悟中进入学习内容,有提神作用。对学生特别头疼的阅读作文。要有举重若轻的方法。一定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熟悉的地方开始,尽量从课本中学习架构文章的结构。从模仿开始,但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生活。写作文,就是唠家常。要想说的生动,唠嗑唠的有感染力,吸引大家,这个人一定是讲的眉飞色舞,情感饱满,这就得用上描写。降低难度,放下恐惧,带着真情,谁都能写。让学生表演完,再去写效果更好。
我听过很多刻板的课,很多无趣的课。听着听着就走思了。我也上过很多无趣无味的课,学生听得哈气连天,自己上下来累得要死。于是我讨厌这种课,决定改变,开始学习。
我不喜欢不爱学习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不爱学习的人,不爱读书的人,心里会竖起堵墙。估计是从小听过的那句话影响了我,万般皆下品,唯有有读书高。
在我们村,每年正月要扭秧歌。扭秧歌就要转院子,挨家挨户的转。在每家院子里转一转,闹腾闹腾,一年红红火火,通通顺顺。每年都有这个活动,敲鼓打锣,放鞭炮,扭秧歌。非常热闹。到了我们家,唱秧歌的总唱这句话。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这句话激励了我,估计也限制了我。
从2022年,加入镜子练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打开,现在好多了。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学习的定义也很广,不仅仅是坐在那儿读书。学以致用才是高手,知行合一那是圣人。
我不喜欢坐没坐样、站没站样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种人,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孩子趴着或者靠着,我总会提醒他。他可能没觉得不舒服,是我看着不舒服。所以我上课学生不能趴着,不能东倒西歪。
我不喜欢走路拿不利索脚的感觉,感觉很沉重。不喜欢公共场合,随处拿出卫生纸擤鼻子的人,感觉很恶心,对别人不尊重。
我不喜欢欠别人人情。别人帮了忙,一定要表达感谢,否则心里总觉得有亏欠。事宴上,收了别人随的礼,一定要想方设法还回去。否则心里觉得不安。总觉得欠别人的东西,心里不踏实。
看到今天的话题,又看了莉莉姐姐的打卡,想了好长时间,才写出了我的不喜欢。原来写不喜欢比写喜欢更难。如果说写喜欢,脑海里呼一下能扑出很多东西,根本不用苦思冥想。想了这么久,才写出这么一点不喜欢。是我对自己的不了解吗,还是我一直以来养成正向思考的习惯呢?我忽然觉察到了这一点,值得深入关注,这也是向内探索的一个入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