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了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如获至宝,内心充满了期待,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去验证张老师的给的方法是否有效。
张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80%学生80%时间在浅表学习,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我们小学教师在现实教书中,有一部分老师关注的是全班的学生是否都在学习,而另外一部分老师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学习。张老师有一个朴素的判断,那就是不能盲目地去判断一整个班级在不在学习,因为班里里是由一个又一个体组成的,如果这个孩子不在深度有效地学习,我们就没有理由说这个班的孩子在有深度地展开学习。
那么情况到底到底如何呢?
张老师研究了学生这个共同体,找了48个老师认领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学生,在一整节课中观察自己所负责的那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有没有在学习以及他回答问题的次数,然后绘制一张脑电图,横轴代表40分钟的时间,纵轴代表学习行为,分为三种学习行为:听觉(3分)、做(6分)、说(9分)。
课堂上只有听觉参与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效能是比较低的。比“听觉”高一点的6分是什么呢?那就是“做”,做就是开始实践、开始答题,比如他自己在动手操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这里看出做比听质量含量更高一些。比“做”更高的学习行为,它就是“说”,“说”占了9分,尤其是说给同伴听,把你的同伴说懂,说会,这不仅是表达,还要把对方说懂,说会,这样的学习含量是非常的高的。在学习的金字塔里,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属于被动学习,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属于主动学习,听讲在学习内容留存率只占5%,而教授他人占到90%。而我们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教授他人的状态,那么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呢?
目前我们国家都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自己好,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因此团体意识很差,在这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什么育人,哪来的度量,后来张老师受到“大锅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他提出了“真学习共同体”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1.广度:人人卷入。带着伙伴一起学习,四人小组进行评比,人人都卷入学习。
2.深度:转学成教。成为教者,成为先生,在这个共同体中,互相交流,把组员教懂,彼此互相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3.温度:通过共同体的学习,人人卷入,通过同伴复杂的情感联结,这就是温度的学习。
这些方法在通过“独学—共学—问学—验学”这几步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反馈,学生的各方面普遍提高了。我自己也期待着接下来的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