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明寺

作者: 唐石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23:40 被阅读0次

            “龙山蜿蜿来千里,渭水清清带一泓。天地钟灵元有待,招提据胜岂无情……”这是永康明代榜眼程文德《清渭龙山协卜》一诗,此处所写的"招提"即净明寺,最早又称龙山寺,它位于象珠龙山(俗称寺后山)之西麓,石湖溪与三渡溪在此交汇始称酥溪,寺庙依山傍水,面对清渭,视眼开阔。

          据有关资料记载,净明寺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梁大同二年(公元536),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永康最早的佛寺庵之一,净明寺兴于唐光启年间,香火最兴盛的应该是在唐宋时期,按程文德《书院新成》诗中“故址昔传僧八百,新堂今聚友三千”所述,兴盛时期的净明寺应该是规模宏大,殿宇参差,僧侣众多,信众云集之所。据传,净明寺初建时期,大雄宝殿高大恢宏,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一丈八,是当时邑内第一大佛。到明代中期,净明寺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到处断墙残壁,香火衰微,寺僧零落,寺庙贫困交加,甚至都无力负担官府徭役。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因寺僧他迁,殿宇严重倾圮,和永康其他地方的20座寺庙一道,净明寺被作为废寺奉例清查官卖。从创建到兴盛到衰败直到被官卖,净明寺刚好经历了整整一千年。

       

        《清渭马氏宗谱》中有《题净明寺众施主衔》一文,由曾任江西抚州训导的马廷鼐撰写于嘉靖二十年,这是一份非常难得的与净明寺相关的明代资料。据文所述,净明寺法堂原有一尊丈余高的佛像,因一手垂下,若有接引之状,于是称其为“接引菩萨”,自官卖后,法堂也被拆毁,接引菩萨佛像就存放在后堂,嘉靖十八年九月,别的寺院的一批僧人在深夜之时,偷偷潜入后堂,将佛像盗走,他们将其横着抬出,没走多远就被发现了,附近乡邻群起追赶,众僧放弃佛像四散逃走。第二天一早,大家去查看佛像,佛像已经摔毁,在腹部露出了一份楷字书帖,纸墨如新。从帖中得知,净明寺僧于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十月缘成接引菩萨佛像,帖中还写有十多名施主姓名,有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刘大辨、承事郎何球、天章阁侍制马棨等等,接引菩萨的众施主衔叙述了一尊佛像的来世今生,也间接的反映了宋、明时期净明寺香火的兴盛与衰微。

          净明寺被例为废寺官卖时,刚好碰上程文德父亲、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程銈去逝,程文德遵例将其买下作为父亲的墓地。嘉靖十七年,净明寺被拆毁建墓,墓成之后,作为孝子,程文德在墓旁结庐而居。听闻程文德在龙山尽孝,远近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许多人干脆也围着他结舍居住,以求朝夕讨教。时间一久,环庐满是生徒学舍。第二年,程文德为便于教学,便在寺之旧址修建龙山精舍,成立龙山书院,他在《上巳建龙山书院喜晴》诗中写到:“龙山龙头地自美,三月三日天更嘉。小院正当新卜建,积阴忽破散晴霞。东临石壁奎相应,南望云峰斗并华。形胜高明兼静邃,慕亲终拟此为家。”至此净明寺完成了从寺庙到书院的完美转换。书院学生众多,程文德制定了《龙冈书院轮值盟》,做好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在庐居龙山的三年间,程文德教育学生良知之学,要求学生立志笃学、教学相长、取善同人、识本蓄德、存心养性,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象珠的举人王洙、进士王楷都是当时书院的学生。

       
                         

            嘉靖十九年,程文德丁忧期满后,一直在龙冈书院盘旋不忍离去,从学者也围绕在先生周围不肯离开。程文德有意从此归隐从教,怎奈母命难违,直到二十年三月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才不得已辞别龙冈书院,北上京师赴任。随着从学人员的相继离开,此后的400余年,龙山回归于平静,寺庙亦无复建。

            1975年,清溪初中选址创建于原净明寺旧址,朗朗的读书声又开始响彻龙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活动日益活跃。上世纪九十年代,附近村民着手在寺庙旧址附近复建净明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新建了山门牌坊、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三世殿地藏殿等等,已初具规模,湮灭了450多年的净明寺终于得以涅槃重生。漫步净明寺,檐角的风铃随风作响,那声音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南北朝,清脆、空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净明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jm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