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公众号看了一篇文章,说旅游并不能带给你诗和远方。因为你去旅游只是为了发朋友圈,但你的生活层次远不能达到旅游的那个地步。高大上的朋友圈照片之外,你还是遍地找廉价的旅馆,吃便宜的饭馆。
我想他说的有一定道理。
人生35年以来,对我有重要意义的旅游,都发生在近10年。
25-30岁,先去了苏州,上海,然后去了香港,湖南,日本和新西兰。
这些地方,是我好奇的,但从来没去过。大学时候没钱,家长也不放心出远门,实话说自己当时也没心机,确实容易被骗。(顺便说,“心机”其实是心智成熟的意思,也就是有坚定的自我意识和判断,不被别人牵着走)
去苏州和上海,让我认识了世界不同,另外旅游也给了我一个难得的个人空间。去香港是请假去的,当时我在请假上心理还很忐忑,但是领导似乎没怎么盘问就批了我的假期。pete当时很懂我,他说这是一趟我自我成长的旅程。
日本和新西兰,去过之后都是失落。因为我喜欢那样的国家,喜欢日本的干净,繁华的大都市。喜欢新西兰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但是要移民留下来就特别难。
我不是没想过,27岁的时候,遇到一个新西兰留学回来的姐姐,当时我也和我父母提过想去新西兰留学。但父母根本没有和我商量的余地,没有帮我分析我的动机,利弊,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就否定了我的想法,认为是异想天开的。这种思维模式限制了我很久,带来的弊端就是,我有想做什么事情的冲动和想法,却没有分析和实施的能力。陷入一种空想主义。
而正是这种空想,使我的大脑理性思维很发达,在写分析文的时候被pete说过很擅长,但是不能行动。因为行动背后是恐惧,是害怕失败,害怕父母的苛责,不理解,那种感觉自己错了的内疚感。
回到旅游的话题上,我觉得自己旅游尤其是去年去泰国和日本,也是看到了很多别人的旅游照片,很羡慕,自己也想去。而自己真的去了,才能证明自己是好的,有实力的和别人一样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匮乏。
我想到了小时候,自己和父母要一些东西父母没有能力买。或者是路过一些饭店,想进去吃饭。觉得那些饭店高大上,希望自己也能是那种高大上的感觉,那样自己就能站在一个高度高傲的审视别人。(其实上研究生时候的感觉是这样的)或者说,这是武志红说的自恋的满足,在自恋满足的时候人是非常开心和兴奋的。
去饭店吃饭也是一样。我在北京的时候,看到一个精致的白领女士,领着她的孩子去吃赛百味。那时候感觉很羡慕,赛百味当时也算很贵的。后来我自己买赛百味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成了那种精致的白领。
上班发工资后,我去郑州cbd吃了一直很羡慕的那种自助餐,但是感觉就那么回事,没有十分高大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去了。之后的几年,因为喜欢日本文化,我频频去日料店,并且习惯了一顿饭200左右的价格。一方面觉得日料店能提供一个放松的空间,一方面觉得钱在贬值不如花掉,满足自己也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另外觉得自己有种白领的感觉(其实近期看栗子的书,我知道我追求的是那种白领的感觉,做的事高大上国际化,接触的人都很有素质,而且待遇还很高)
后来,大概去年的一天,我在路过之前经常去的mann咖啡的时候,才忽然感到,去mann吃沙拉,只是觉得那个环境还有外国餐,能带给我一种国外的平等自由的感觉,但如果我自己内心富足了,那它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沙拉而已。
去年去了日本和泰国,花了不少钱,加上开始自己住,发现买菜做饭要花不少钱,尤其是要是想买好一点的食材的话。而且记账让我发现我其实在外面吃饭花了很多钱。
人到中年,保险,房租,工作上的人情花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况且这还是没有孩子,没有车贷和房贷的情况。感觉不能再像年轻时候为所欲为了,那种为所欲为的快感也被精打细算的无力感代替。我终于认清了现实我不是什么白领,这个幻梦结束了。通过栗子的书我深深地明白了,刚毕业的我,心智是多么的不成熟,所以根本不会被外企这样的单位看上。但是开心的是,现在的我能看到这一点,也意味着我的心智和当时的栗子差不多了。按照年龄算,我心智成熟晚了10年啊。
但是人各有命。心智成熟和父母的养育有巨大关系,从学校毕业之前,没有经济独立,因此精神也很难独立。毕业工作后,开始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养育自己,加上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心智开始慢慢成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