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变?为什么会变?
“转型”和“变革”这类词在当今的管理学界实在是流量担当,能听到炮火声的人,也完全能体会到这些词背后的惊心动魄。
因为战场在变,武器在变,就连敌人也在变。
很多时候,企业的管理、技术、渠道各方面都在线。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对于这些变化,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有一大波的学者进行着阐释,我们熟悉的,比如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的重大转型。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比特世界取代原子世界的过程。
马利克的观点概括为:“两个世界”“一个模型”和“三项战略”。
关键词“旧世界”和“新世界”。早在1997年,马利克就新创了一个术语,叫做“21世纪巨变”,用来形容新旧世界的大转换。
“旧世界”代表20世纪,“新世界”指向21世纪。
新旧两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管理思维,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时代。
简单来说,20世纪是工业化时代,这个时代是要素驱动的。
而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这时候是要素之间的连接驱动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历史上,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的改进为特征的,比如蒸汽机。
但是,对于当今新的社会转型来说,要成功实现业务跃迁,不是靠单个的要素升级,关键是看组织的变革。
因为对于复杂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要素”,而是“功能”和“连接”。
20世纪的“要素驱动”,客观上会带来管理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线性思维。
先把要管理的内容预设为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考虑,再围绕任务建立起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
这种情况下,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问题,而很少顾及要素之间的关联,这就被称为“线性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听起来有些机械和呆板,但在“旧世界”,它曾经一直非常有效地运转着。
可惜到了“新世界”,线性管理的武力值迅速下降。
马利克不止一次地在他的讲座后遇到有人和他说:“只要我们一个一个地面对问题,我们就能够处理好它们。
但如果在某个时点上,几个问题同时发生,那就多到我们处理不了了。
”问这类问题的,不是管理小白,而是优秀企业的资深总裁。
马利克很早就意识到,“新世界”需要的是“整体思维”,或者说“系统思维”。
这个“整体思维”怎么理解呢?
世界本来是融合的,没有条块,不分学科的,也就是说,整体性原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要认识这个圆融的世界,对人来说并不容易。
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认识世界的新武器,那就是化整为零,将世界划分成一个个的专业领域,在不同的小领域内“格物致知”。
这种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让人类尝到了甜头,短短几百年里,科技突飞猛进,超越了过去几千年人类积累的成就。
但问题是现在科技发展到了一个让世界必须再次融合为整体的阶段。
尤其你看,信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之后,万物互联,原本可以不相干的事物,也有了关联。
这个时候,代替康师傅的,不是更好吃的方便面,而是外卖软件。
打败随身听的,不是更好的播放器,而是智能手机。
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将众多我们原本可以排除在管理之外的因素丢回到我们面前。
普遍联系的“新世界”核心特征就是激增的复杂性,而且这种复杂性在未来还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复杂性带来了管理的巨大挑战,应对复杂性不能靠线性管理,而应和整个世界的变化一样,管理思维要回归整体和系统化。
对于这种时代变化需要人做出的调整,就像毛毛虫和蝴蝶,它们在蜕变前后是受不同动力学定律支配的。
蝴蝶之所以能起飞,是因为它已形成了不同的运行体系,这意味着它有了不同的神经传导和生物导航系统。
对于组织的变革来说,也同样,“旧世界”的运行法则,等级和权力可以说了算,而要参与“新世界”的游戏,则取决于人掌握信息、知识、洞察力、复杂性和关联性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