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到最后,越是要升华主题。这应该是写作常见的手段吧?或者说,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一下子完全浮现。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被珍惜,越是难以获得的,反而穷追不舍?这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缓急轻重的,一股脑的将所有东西放在面前,只会被当成沙子,进了眼睛还要揉一揉,摆满了嫌弃。
用尽手段,摆足耐心,一点一点的将内容放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吸引着,诱导去理解,去发掘。得到的东西,往往印象也会深刻,也更会有效果。
所以,好的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后,有时也是一件好事。
饭要一口一口吃,知识要一点一点学,心理表征要一步一步的建立。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些已经摸索出来的规律,是为了符合我们的成长规律。学会了汉字,才能欣赏古诗的韵,学会了五线谱,才能弹奏余音缭绕的旋律,学会了算数基本法则,才有机会徜徉与深奥的微积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基础开始。
按部就班的学习,是正确的,是没有问题的。在我读书的时候,各种资料,各种习题,铺满整个学习空间,填鸭式的教学,题海战术。写起来都感觉还有点儿头痛。但现在想一想,这不就是刻意练习的前奏吗?可惜的是,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刻意练习是什么东西,重复的练习倒是一直再坚持。悲催的是,重复的练习,没有办法创立起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所以,才会有一道类型的题,错了n遍,还是不会。因为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心里表征,再怎么练习,都缺乏了关键的支撑!
翻动的书籍,专注的你在教育中,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懂得刻意练习,能够摸索出刻意练习的一些路子,在讲课中,在探讨中,将这些内容和学生们说起,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前进,是不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是的,这很不容易。如何才能设计合适的教案,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学啊,这对教师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这是不是另外的刻意练习,只要走出来第一步,迈进了这个领域,相信,也是能够摸索出路子的!
听过很多老师这么说,你要去思考,去理解这道题目/知识。但是,却很少老师会教,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理解。翻书看到这个概念,哦,原来是这样,但我怎么就不知道这道题目要找这个概念呢?是不是缺乏一个连接的东西,表征,能给我们带来的,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这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去引导思考,这个概念会联系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会联系到这个概念,讲解概念,不应该是念一遍几遍,而是围绕着中心,建立去心理表征。有些人说,是不是像思维导图,将东西一个一个装载到里面。或许可能有点像,但不会是全部,在这里可能会表现得像是,但更多的,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点思考,和更本能的表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