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如何工作时,爱因斯坦回答道:“思考,思考,不停地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99次得出的结论都是错的,第100次我终于对了!”
同样的问题,牛顿是这样说的:“不停地思考!”然后他解释说:“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它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忽然,曙光展现,一点一点,终于豁然开朗。”
从爱因斯坦和牛顿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过思考,我们有可能成为更聪明的人。
在《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中,来自澳大利亚的本书作者布莱恩·格里瑟姆认为,想要不被束缚在陈旧的想法之中,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训练我们的大脑适应思考。
从小,我们学到的前提和假设,都是确定性的,一件事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件事最起码能找到一个最优的答案。
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方式方法。考试也是考的内容,所以我们呈现出来的那个答案,往往是一个确定的结果。
当我们走上社会后,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不确定因素对我们影响巨大,常常没有一个最佳答案和标准答案。大脑通常会用直觉给我们一个答案,而不是思考之后得到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只能在原地转圈圈,把自己困在固有的想法之中。如果我们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永远不会有进步。
这时候,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更重要。我们如果能够学会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去思考问题,比记住牛顿那几个公式重要得多。
在古南印度的捕猴陷阱中,猎人用一个椰子制作了捕猴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挖空,拴在一根木桩上。椰子上挖了一个小洞,里面放着猴子感兴趣的食物。
猴子可以从这个小洞中把手伸进去抓住食物,这个洞足够大,猴子的手伸进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当它抓住食物,想把食物拿出来时,紧握食物的拳头却不能拿出来,猴子就这样被简单的方法给困住了。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办法,却能把猴子给困住呢?实际上,能够困住猴子的并不是有形的陷阱,而是猴子的思维。猴子坚信,看见食物就要抓住不放手。这种行为准则虽然给它带来过好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它的禁锢。
猴子的这种行为,就如同我们大脑中许多约定俗成的想法,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因为它一旦形成,就不愿意改变了。这促使我们的大脑不肯接纳新思想,也不再有创新的思维。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只有学会思考和分析,揭示想法之间的潜在模式,我们才不会一再走入死胡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教你如何打开全新的思维视角和格局,并用丰富的事例,告诉我们,不做大众观点的回收者,只做自己思考的创建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时代,失败和平庸有着同一个原因——不会思考,没有独立的思维。
善于思考的头脑能提出一些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并且善于弄清问题,分析它们的内在要素。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杰克逊说的:“这是一本平易近人却巧思不断的书,能够让读者的思维更加敏捷锐利,洞察力更光照渊远,也更具创造力。”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到思考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当你深入地思考某种想法,分析它,并从中得到你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它时,观点才会成为你自己的想法。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许多年后,当你回过头来,你仍然会记得你曾经创造的智力成就,你站在山巅,俯瞰知识之云,那些你所创造的观点,仍然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