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0717第五章--信号(下)内部分享

20170717第五章--信号(下)内部分享

作者: 瑞姐领读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22:20 被阅读0次
    20170717第五章--信号(下)内部分享

                          启动信号

            细细想来,激情四射不是一种理智的状态。个人为了日后能够取得令人期待的巨大收益,于是放弃眼前的舒适。这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想要X”。这关系到许多复杂的东西:因为我以后想要X,所以现在我最好像疯子那样做Y。人们现在谈论动机,仿佛它是一种理性的因果评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赌局,而且是胜负无法预料的赌局(要是未来的收益无法实现怎么办?)。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70 m sawyer)书中,有个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种矛盾。

          汤姆·索亚正按照波莉姨妈的严格指令粉刷围栏。邻居小孩本慢吞吞地走过,向汤姆卖弄他下午的打算。

          本:“喂,我去游泳。你难道不想去吗?不过,你当然宁愿干活了,不是吗?你当然愿意干活了!”

          汤姆盯着他看了一番,开口说道“你认为什么是工作?”怎么,那不就是工作吗?”汤姆继续粉刷起来,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嗯,也许是,也许不是。我只知道,它很适合汤姆·索亚。”

        “少来,你现在不会打算装着喜欢它吧?”汤姆继续刷着。

        “喜欢它?我想不出来为什么不喜欢它。男孩子每天都可以刷围栏吗?”

          这话给出了一种看待这件事情的新视角。本不嚼他的苹果了。汤姆优雅地来回刷着,一会走远看看效果,随意地在某个地方加上一刷子,又评论一下粉刷效果。本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兴头越来越大,越来越陶醉。

            不久,他说“喂,汤姆,让我刷两下吧。”汤姆想了想,打算同意;但他又改变了主意:“不行,本,可能不行。你知道吗,波莉姨妈对这个围栏的粉刷要求可严了,特别是朝街的这面。不过要是围栏背面,我是不介意的,她也不会。她对这围栏的要求太可怕了;得非常非常小心;我觉得一千个孩子,不,两千个孩子里面也挑不出一个人可以做到她要求的那样。”

            我们都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本的激情被点燃了,刷围栏的动力传播开来,结果汤姆开心地看着邻居小孩们拿东西乞求跟他交换刷围栏的机会。尽。管这可能只是小说中的情节,但是这段文字展现了各种激发人们热情的信号。

          上一节内容包含了三个激情的例子:韩国和俄罗斯的运动员,中长跑运动员,以及乐器初学者。问题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们能指出的第一点是,他们的激情点燃过程是被动的。看起来像是发自他们的内心,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每个例子里,人们都是对某个信号产生了一种反应这个信号以一种图像的形式出现:一位比自己年长的同胞取得了胜利,一位中长跑运动员同行打破了记录,老师身上呈现出的一种神秘能力。问题是,这些信号有什么共同点吗?答案是,每个信号都与身份和群体有关。

          每个信号都相当于一盏闪烁的灯,指引人们前进:那些人在做超级有意义的事情。总之,每个信号都是对未来的归属感。未来归属感是少数几个原始信号之一:简单而且直接,启动内置在人类体内的激情开关,集中精力,关注一个目标。

          直觉告诉我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毕竟,人们都会因为自己与一个成就非凡的群体有联系而感到心潮澎湃。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激励是如此隐秘,并且如此强大。“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渴望融入群体的一种生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杰夫·科恩( Geoff Cohen)博士说,“一切事情都依靠集体合作和共同投入。当得到一个信号,告诉我们应该把自己与这群人联系起来时,它就像微力扳机,就像开启盏电灯。完成某项事业所需的能力早已存在,而此时更是豪情万丈地投身进去。”我就一个在人才温床观察到的奇怪模式请教了巴特克斯:它们往往是些破烂不堪的地方,一点都不具有吸引力。

          如果用魔法把我访问过的所有人才温床的训练场地拼在一起——仿佛一个超级人才温床—那么那片地方会像一个棚户区。建筑物是临时搭建的,屋顶是油毡铺的,墙壁未经粉刷,地面杂草丛生,坑坑洼洼。这么多的人才温床都是如此乱糟糟的环境,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看到的人才孵化器那种破旧简陋的状态与它们培养出来的光鲜人才之间是有联系的。巴特克斯认为确实如此而且随口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如果身处轻松愉快的环境,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停止努力。”巴特克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人们发现环境很艰苦,马上受到激励。一座管理完善的豪华网球学校给了学员一种豪华未来的体验——当然也就被反向激励了,那是无法避免的。”

            几年前,一位名叫格雷格·沃尔顿( Greg walton)的自动化研究人员尝试来打开人们的动机金库。他召集了一群耶鲁新生,让他们阅读一堆内容庞杂、无关痛痒的杂文,其中一篇是一位名叫内森·杰克逊的学生的自述文章,只有一页内容。杰克逊的故事很简单:他考上了大学,没有明确的职业追求。后来他喜欢上了数学,现在一所大学的数学系里开心地工作。这篇故事简单地介绍了杰克逊的个人背景:家乡、教育背景、出生日期。文章毫无特色,读完即忘——除了一个小细节:半数学生看到的内森·杰克逊的出生日期,和他们自己完全样。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沃尔顿测试了这群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并且测量了他们愿意花在一道数学难题上的时间。

            结果出来后,沃尔顿发现生日匹配的那个组拥有明显积极的态度,在那道难题上坚持的时间也更久,超过65%。而且那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任何变化。用沃尔顿的话说,生日巧合的影响“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他们独自在房间里参加测试。门是锁着的;与社会隔绝;然而(生日关联)对他们是有意义的,”沃尔顿说,“他们不再孤独。对数学的热爱成了他们的一部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是我们在做这道题目,而不仅仅是我。无论是心理学家(或是营销人员等任何试图影响他人行为的人)主动地操纵,还是仅出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当信号传达到潜意识,扣动的扳机就会导致出人意料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一位来自长岛的临床心理学家,马文·艾森斯塔德( Marvin eisenstadt)追踪了在《大英百科全书》上能占到半页版面的每一位名人的家族史。马文对动机本身不感兴趣;他只是为了验证之前提出的理论:人才和精神病人与早年失去单亲或父母双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却间接地论证了动机和父母早亡之间的关系。

            他收集了573名实验对象,涵盖了荷马到约翰·肯尼迪等各行各业的名人,其中有作家、科学家、政治领袖、作曲家、军人、哲学家探险家。在这群各有建树的名人中,经历了父母早亡的人比比皆是。早年失去了父母的政治领袖包括凯撒(父亲,15岁),拿破仑(父亲,15岁),林肯(母亲,9岁),列宁(父亲,15岁),希特勒(父亲,13岁),圣雄甘地(父亲,15岁),斯大林(父亲,11岁),以及克林顿(父亲,婴儿)。名单上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哥白尼(父亲,10岁),牛顿(父亲,在出生之前),达尔文(母亲,8岁),但丁(母亲,6岁),米开朗基罗(母亲,6岁),巴赫(父母亲,9岁),陀思妥耶夫斯基(母亲,15岁),拜伦(父亲,3岁),艾默生(父亲,8岁),尼采(父亲,4岁),勃朗特三姐妹(母亲,分别在5岁、3岁、1岁),还有马克·吐温(父亲,11岁)。这群名人失去双亲中某一位的平均年龄为13.9岁,对照组则为196岁。总之,这份清单深刻而且覆盖广泛,足以证明.

            1978年法国的一项研究提出的问题:这个世界是否由孤儿统治?①这个实验中,基因无法解释这些世界一流的成就,因为这个清单上的人由共同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这些经历与染色体无关。

          但是,当我们把失去父母看作一个触发动机扳机的信号时,这种关联变得清晰起来。丧父或者丧母是一个原始信号:生活不再安全。你不必成为心理学家,也会欣赏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激发出来的能量储备;你也不必是达尔文主义理论家,也会欣赏这种反应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这个信号可以改变孩子与世界的关系,重新给自己定位,激发和引导自己的大脑去解决危险,处理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如基思·西门顿( Keith simonton)在《天才起源》( Origins of genius)中提到的,对于父母死亡,“如此不利的事件造就了人格的健全发展,剽悍到使他们足以克服拦在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和挫折。”如果我们再假设艾森斯塔德名单上的许多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都完成了必要的1万小时的精深练习,他们身上的激情生物机理就更加明显。早年丧父或丧母并没有给他们才能;而是一个原始信号——生活不再安全,这开启了古老的自我保护的进化开关,从而让他们倾入时间和精力去耕耘事业,所以在数年时间里,他们一步又一步地养成了各自的才能,一层又一层地包裹上了绝缘体。

            这么看,艾森斯塔德名单上的超级名人并非天赋异禀,并非人类中的统计异常值,而是统治所有人的普遍原则的逻辑外延,(1)才能需要精深练习;(2)精深练习需要充分的能量;(3)某些信号会触发巨大能量的迸发。我在朋友的孩子们中间做了一次非常不科学的调查。有个推论似乎成立:年纪最小的孩子往往走得最快。我稍微扩大了样本,结果更加有趣了。以下是百米短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在家庭里的出生顺序,排在第一位的是最近的世界纪录保持者,随后是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依此类推。

            1.尤塞恩·博尔特(3个孩子,排行老二)2.阿萨法·鲍威尔(6个孩子,排行老六)3.贾斯汀·加特林(4个孩子,排行老四)4.莫里斯·格林(4个孩子,排行老四)5.多诺万·贝利(3个孩子,排行老三)6.勒罗伊·伯勒尔(5个孩子,排行老四)7.卡尔·刘易斯(4个孩子,排行老三8.伯勒尔(5个孩子,排行老四)9.刘易斯(4个孩子,排行老三)10卡尔文·史密斯(8个孩子,排行老六)虽然样本规模有点小,但规律是明晰的。名单上的8名男子,没有一个是家中的长子,只有一人排在中间。总之,历史上跑得最快的短跑选手在平均拥有4.6个孩子的家庭中平均排行老四。

          在美国职业橄榄球联赛里也发现了类似的数据,冲锋码数排在前十的全职跑峰①,他们在平均拥有44个孩子的家庭中一般是第32位出生。这种规律令我们感到奇怪,因为跑步速度看起来,听上去都像是一种天赋。然而规律表明,速度不是纯粹的天赋,而是一种技能,需要进行精深练习,通过特定的信号触发。这里的信号是—你落后了,跟上!我们有把握地猜想,在大多数家庭里,在童年时代这个信号被发送和接收的次数即使没有上千次,也有上百次。

            年长的大孩子发送给年幼的小孩子,于是后者投入一定强度的努力,而那些年长的孩子(几乎拥有相同的基因)却从没机会体验。也不是说,在一个大家庭里出生较晚就必然跑得快,更不是说有位家长在孩子年幼时过世就必然使其能够当上英国首相。但这确实说明,跑得快如同其他才能,受到一堆主要因素的影响,超越基因这个因素,直接相关的是对激励信号强烈的潜意识反应,这种激励信号提供了精深练习所需的能量,从而促进髓鞘质生长。正如麦克赫森的音乐家、韩国的高尔夫球运动员、俄罗斯的网球选手以及这个清单上的其他人,他们的才能不仅仅因为出生环境,也因为在某个神秘的节点上,他们捕获了一种强大的思想,它起源于身边一连串的画面和信号,这些微弱的火花点亮了他们的人生好运临门未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是两个有力的原始信号。但它们并不是激发才能的全部信号。

          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轻的小提琴老师罗伯塔·萨瓦拉斯( Roberta tzavaras)决定在东哈林区的三所公立小学引人古典音乐教学。问题是学生人数远比他们能提供的小提琴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为了加强她的信心—即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拉小提琴。萨瓦拉斯决定抽签。抽中的孩子组成了第个班级,他们取得的进步令人惊叹。随后第二个、第三个班级均如此。该项目得以蓬勃发展,最后被命名为“哈林中心的第118号弦乐作品”(Opus118 Harlem center for strings)。萨瓦拉斯和她的学生们曾在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中心表演,还参加了《奥普拉脱口秀》( 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演出。他们的成功故事在1999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弦动我心》( Music from the heart)其他的公立学校随即跟风成立自己的“118号作品”。其中有两所公立学校,分别是东哈林区的沃德利表演和视觉艺术中学和布鲁克林区的弗拉特布什PS233。这两个小提琴项目恰好成为了对比组,因为它们几乎同时开始,碰巧由同一位教练——哈林艺术学校的大卫·伯内特( David burnett)—指导。更因为其中一个项目成功了,而另一个没有。沃德利较PS233有众多优势,前者的课程以艺术为重点,在招收学生时,家长纷纷表示相信艺术教育的价值,学生大概确实对音乐感兴趣,学校有一座全新的礼堂,而且学校的经费预算允许为每位想学琴的学生购买一把小提琴。相反,PS233是一所古旧的城市公立学校。总的来说,学生并没有明显地喜爱小提琴,对艺术不感兴趣。更糟的是,开创该项目的基金会只买得起50把小提琴,大部分还是小规格的小提琴,伯内特只好举行“118号作品”式的抽签,来决定谁可以参加该项目。

            随着项目的开始,结果似乎早已注定:沃德利将获胜而PS233会失败。然而一年之后,沃德利项目销声匿迹了,而PS233却逐渐走强。为什么?我相信,部分的答案就在关于“118号作品”的纪录片《小小奇迹》( Small wonders)中。影片开场,导演捕捉到一个场景。萨瓦拉斯抽签选择时,孩子们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拿到带给家长的申请表后,又是喧嚷叫喊。一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的心中生出了一种期待。萨瓦拉斯再次来临,带着一叠抽中的申请表。然后,在安静的注视下,她开始宣布中奖者的名字。听到自己的名字,孩子们的反应仿佛触电一般。他们欢呼雀跃,振臂高呼。冲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宣告这个令人激动的新闻:他们赢了!这些孩子连哪根是A弦都不知道,但那无关紧要。他们被激发了。如果才能是一个礼物,随机撒给全世界的孩子,我们自然认为肯定是沃德利项目获胜。但是,如果才能是一个过程,可以由原始信号启动,那么PS233成功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这两所学校的基因潜能是一样的;教学方式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异是,沃德利的学生受到的激励只相当于轻轻一推,而PS233的学生则被稀缺性和归属感这两个原始信号给激发了。两种情况下,孩子做出的反应和常人一致。回过头来思考前一节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汤姆·索亚能够说服本帮他刷围栏?答案是,汤姆又快又准地把原始信号掷给本。短短几句话,他成功地点燃了排他性(“我只知道,它很适合汤姆索亚…·.…·我看一千个孩子里面都没有…·…非”)和稀缺性(“男孩子每天都可以刷围栏吗?.……单波莉姨妈对这围栏的要求太可怕了”)这些原始信号。他的手势以及其他身体语言传达着同样的讯息“盯着他看了一番”以及“一会走远看看效果,随意地在某个地方加上一刷子,又评论一下粉刷效果”——仿佛是在从事最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汤姆只发出一两个信号,如果这些信号之间悠闲的隔了一小时,那么他掷出的信号将石沉大海;本的激情仍然无法开启。

          但是,一系列丰富的信号激活了本一个又一个的开关,成功地打开他的动机能量闸门。人们通常把这段看做一个老到的骗局样本:聪明的汤姆·索亚让掉以轻心的乡巴佬上当受骗,从事无聊的工作。研究原始信号的心理学家让我们从一个略微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汤姆的信号有用,并非因为本是一个没大脑的傻蛋(一个没大脑的傻蛋可能会耸耸肩,摇摇摆摆地向游泳的池塘走去)。正如吐温写道,汤姆的信号有用,是因为本“把每一个动作看在心里”。

            本的反应正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被激发之后产生的反应一韩国或俄罗斯那些孩子是开始专心练习,妹妹看到姐姐们跑在前面时开始努力提高步速。激情不遵守正常的规则,因为它就不是为遵守规则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工作,为了给自己选择的任务提供能量——或者像在下一章看到的,为了命运给我们挑选的任何任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717第五章--信号(下)内部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oq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