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子里的土地还没有包产到户,地里较重的农活儿基本上都是由牛、马、驴、骡子等牲口完成,比如犁地、耙地、拉车等等。印象中,整个村子500多口人,只有两台拖拉机,12匹的,也称为12马力的四轮拖拉机,大红的颜色。看着拖拉机手开起来一阵风的驶过,实在是神气的很。
后来,实行了包产到户,牲口、拖拉机、等等农具都分到各个农户去了。我家分到了一头驴,那驴子好像是年纪大了些,牙口不太好,吃东西很挑剔,还经常流鼻涕,我妈经常喊他“流鼻子驴”。
再后来,我家、二叔、三叔等几家共同买了一台旧的拖拉机,所有的农活儿都靠它完成,当然,“流鼻子驴”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被卖掉了。
自从有了拖拉机,我们几家干活儿的效率可高了,收麦、收秋都是前几名。就这样,农忙的时候,我们几家就用这台拖拉机干农活儿,农闲的时候,三叔和四叔就一起出去跑运输,主要是将各家的麦秸秆收上来,用拖拉机拉到几十上百公里远的造纸厂去卖掉,中间挣一点运输费,不过这钱挣得也满辛苦的。
装麦秸秆是个技术活儿,装好一车大概要一整天,装不稳妥的话,路上一颠簸,塌下来就相当麻烦了。装好的麦秸车就像一座山,具体尺寸不好说明白,好像是不超高的,但是必定超宽。记得三叔他们总是白天在车上休息、晚上赶路,就是为了躲避路上查车的、查养路费的官差。
拉麦秸秆的活儿基本都在冬天,因为这个时候各家的麦秸垛基本上经历了夏天和秋天的洗礼,失去了刚刚垛起来时的宣软,慢慢沉淀下来,变得瓷实,尺寸也缩小了,还好装车。从各家各户收麦秸都是按照体积来计算的,计重量的话,难度太大。
拉麦秸车基本上都是三五成群地出去,方便遇到车辆故障等情况时互相有个照应。小时候,没少听三叔、四叔讲他们拉麦秸路上的故事。
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都是有收麦、收秋假期的,假期里,我就到田里帮忙干农活儿,掰玉米棒子、割麦子等,经常可以触摸到那台功劳卓著的拖拉机,开车的活儿基本上都是三叔、四叔的,我经常坐三叔的车,他总是把车开得飞快,人都被颠得快要飞起来了。他换挡动作更是潇洒,在腿下一抹,“咔”的一声,就加了挡,车就飚起来了。
那时候的拖拉机,每次熄火后重新发动都需要人力去摇,力气小的人是不行的。印象中,三叔发动起车来那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只见他嘴里叼着烟,从脚踏板旁边取下摇把儿,插到启动插口上,左手搬动减压器,右肩带动右臂搬动摇把儿,整个身体都跟随摇把儿猛烈地上下起伏,脸上的颧骨都鼓了起来,摇动五六圈之后,飞轮快速地旋转起来,这时候猛地松开减压器,一股黑烟便从排气筒冒出,拖拉机就“咚咚咚咚”地启动了。
看着三叔帅气的动作,我也老想去试试。
也曾在没人的时候偷偷试过,以当时我100斤不到的小身板儿,不行,根本不行,完全发动不了。
听大人们说,摇拖拉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儿,尤其是松开减压器的一刹那,必须用最大力气顶过去,否则就可能发生倒转,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松开手,倒转的摇把就会把胳膊打断,村子里就发生过类似的事儿。不光如此,倒转的拖拉机,进气口和排气口就互换了,机器也会受伤。
记得有一次,几个小孩子偷着发动拖拉机,就把一台机器给弄倒转了,幸好松手及时,没有伤着人,只见拖拉机通通通地响着,进气口吐着黑烟,几个孩子跑得远远的,谁也不敢靠近,摇把儿挂在启动插口上面,飞快地旋转,几个孩子不停地把石头扔向摇把,想把它打掉。我想,等大人回来,这顿打是少不了了。
再后来,拖拉机就普及了,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拖拉机,12匹的都看不上了,15匹、18匹的都很常见。
再往后,手摇发动拖拉机的时代就终结了,几乎所有的拖拉机都配备了启动机,钥匙一拧,就顺利启动了。
上班之后考驾照,对于有过开拖拉机经历的我,这简直太容易了。教练私下说,这小伙子一看就是开过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