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25年前的1997年4月11日,年仅45岁的王小波病逝于北京。
孤身来,孤身去。
在纸面书写时代,通过写作与人交流终是有限。一是触达的听者有限,二是听者的反馈受限。
网络时代的书写条件好很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能交流者依然了了。
90年代曾写日记。有一次见一同学生病,肠绞痛,将一篇关于生病的体悟记录分享,算是一种书写的触达交流。后来离开家乡,经常跟朋友们写信,进行点对点的单线交流。再后来网上写博客,算是一种自语,直到有人说每一篇都会看,竟得极大的动力,无论平台如何转换,一路坚持至今。
若是将写作视为一种交流,那就得以闻者为中心。但自由写作终是私人的事,做不来商业写作的以消费者为中心。
更多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你自己。甚至,你首先不是向谁诉说,而是一个倾听着。内心汩汩流淌的声音,你想听到了,记录下来,说给谁听?不由你,只能待有缘人耳。
我们没有王小波的才情,身后也无法闻达,何况身前。虽然身处更好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的王小波依然让人羡慕。因为他收集了那么多内心的声音,记录的同时,也是第一位听者。
这或许正是写作的魔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