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村记忆︱瓦厂

乡村记忆︱瓦厂

作者: 向日葵sweet | 来源:发表于2024-06-07 22:09 被阅读0次

瓦厂,这是一个小地名,也是当时生产队烧瓦的地方,它在一个山坳里,要走一段山路,爬一段破坡才能到达。瓦窑的样子像一口埋入地里的大瓮。前面开一人多高的拱形洞口,叫火门。估计生产队里用的青瓦大都出自于这里。山里有取黏土的地方,距离瓦窑10几米处,有一口天然的水井,也是烧瓦用水的主要来源。

小时候对烧瓦没有印象,只记得大人们忙着挖土、踩泥、做瓦坯、烧瓦。而我只记得在瓦窑去背瓦,大人们在前边走,我也跟在后面,因为小,背不动。但又想自己动手搬瓦,爸爸就用葛藤给我绑了一两匹瓦,拉着藤子往山下跑,感觉太有意思了。

这里住着一位瓦匠,人称“杨瓦匠”,瓦都是由他做的。在我的记忆中,不管春夏秋冬,他的身影总在瓦窑前忙碌着,这就是我们生产队里的烧瓦匠。他是一位中年男子,身材不高,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而粗糙,脸庞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总穿一件破旧的军绿色衣服,布满了灰尘和污渍。他的双手更是长满了厚厚的老茧,指尖上沾满了泥土和瓦砾,这是他与瓦片为伴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但他的嘴角常挂着微笑,似乎对生活挺满足。

听父母说,这个杨瓦匠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在那个生活还没有着落的年代,为了讨生活来到了我们队里。他一个人,没有妻儿老小,大伙儿看见他可怜就收留了他,后来知道他会瓦匠活,就在烧瓦窑旁边给他修了土坯房,就此在我们生产队里安家落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来包产到户,大集体生产队的瓦厂也落下帷幕。杨瓦匠分得一块土地,开始了新生活。头几年他还坚持烧瓦,自己有手艺,村里的人家要修房造屋时,就会来瓦厂买瓦,日子还算过得下去。但这人有点懒,手脚不太勤快,经常睡到日上三竿,吃大锅饭时还可以混口饭吃,包产到户没几年,他居然经常缺衣少食,人变得神神叨叨,分给他的土地也荒芜了。队里还经常组织起来人义务给他种地,这家那家上山就给他拿点吃的,也就是现在说的帮助他脱贫,但怎奈他自己不努力,土地上给他种上粮食也不管理,收成越来越少,越过越穷,越穷越懒。

一个夏天的清晨,队里的刘叔上山捡菌子,看见他的门紧闭,没有炊烟;敲他的门,没有回应;推开门,躺在床上的杨瓦匠已经没有了生命气息。杨瓦匠的一生也在这瓦厂走完,这里又成了一片空地。

相关文章

  • 《瓦下听风》| 瓦下听雨,想起我的乡村

    《瓦下听风》| 瓦下听雨,想起我的乡村 瓦是乡村的外衣。借由作者这句话,记忆滚滚而来。我小时候长在小山村,包括现在...

  • 第五十四章 老瓦厂

    老瓦厂其实是没有厂的,也没有瓦。 据我所知,我只发现在通往老瓦厂的路上,枫树林那的石子路,有一个石脚印。 大人们都...

  • 第四章 4.5 像耍杂技走钢丝一样,战战兢兢......

    像耍杂技走钢丝一样,战战兢兢...... 洪平,西郊瓦厂。 又过了数天。杉木氹瓦厂来四个师傅,分别来自湖南的...

  • 第四章 4.8 事情一顺畅,时间就过得飞快

    事情一顺畅,时间就过得飞快 杉木氹,瓦厂。 瓦厂一切照常运转。满缸不但当了包头师傅,还自己打坯子,所以他每窑...

  • 瓦厂捉茅蝇

    父亲和大姐在瓦厂做工,小小的我也经常跟去玩。瓦厂建在公路边,离村东头有一段距离,离江厝巷更远,大概有三里地。每次去...

  • 语言&言语丨说话的艺术

    “你孩子看起来年龄不大,还上学吗?”我问瓦厂老板。 “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瓦厂老板一边干活,一边说。 “那太可惜了...

  • 乡村砖瓦厂

    轰响于翁门畈青青稻田的一侧,居于种满黄豆、花生、芝麻小山坡之下的那间砖瓦厂,隐隐地与乡间道路的改善,有着丝丝缕缕的...

  • 手中是生活,眼里是希望

    作者:大鹏展翅 老赵为了两个上大学的女儿,每天在瓦厂搬四车瓦。老赵在砖瓦厂上班,每天四点起来。...

  • 暑假晨读美文【二十一】 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

  • 英国乡村印象

    数百年来,英国的乡村风貌基本保持着历史的记忆。没有大拆大建,每一块砖和每一片瓦都诉说着时光记忆。 跟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记忆︱瓦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up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