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Brian Arthur 的《技术的本质》
本书提出了技术演进的大致路线:捕获现象➡️初级技术➡️复杂技术。作者说,技术就是一个递归编程,其终止条件是捕获、驾驭的自然现象。但并没有清晰地回答技术是怎样自组织起来的。作者认为,需求 & 组合爆炸💥可以解决技术演进的推力问题。但并没有回答好。比如:轮子很早就发明出来了,箱子📦也是,但带万向轮的旅行箱🧳却是 1970 年才出现,而拉杆箱更是要到 1991 年才被发明出来。是缺少了什么才导致拉杆箱那么晚才被看到?是需求吗?还是某种盲区?
作者注意到了「试想把汽车拆到原子级别,最后得到一堆元素。那么这堆原料和成品之间差了什么?」。但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其实答案当然就是「结构」。作者围绕「内部视角」(p096)讨论了一番,可惜未见深入。
更没有讲清楚「成本是如何下降的?」。是线性下降的呢?还是陡然下降的?只是模模糊糊提到(以美国工厂花了 40 年时间才实现了电气化改造为例,p176),除了打通技术原理,还要打通流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让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才能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如果说一个组织能够进化,那么它一定有着某种对付熵增的机制(比如:摄入能量、投入精力(debug)……),以实现某种稳态,表现出某种确定的、稳定的行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现象」。说实话,「技术的起源是人类捕获的自然现象」这个论断还是很震憾我。前几年,曾经问过我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述高中物理⚛️,你会用哪个?」。当时我心中的答案是「测量」。现在看来,「捕获自然现象」更加居于中心位置。
但通篇读下来,感觉本书既不深刻,也不有趣。说它不深刻,是∵ @吴军 讲的比它透彻得多:我们应该关注技术的边界,∵往往需要新的解决范式才能跨越原有技术的边界。当然前提是凑齐前置条件。说它无趣,是∵论述太多,而实例太少。比如:可以分述各时期技术(如火车、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之后对经济的贡献嘛。
对教育的启示
网络安全老师演示过这么一种弱口令攻击手段:但它并不是爆某个用户的口令,而是去遍历所有用户。∵这之中大概率有那么一个使用弱口令的用户。这个手法震憾到我了。以前,我总是用「个人中心视角」看问题,而这种手法告诉我,还可以用这种「我不在乎你是谁,只要你达成我所愿」的无差别掌控手段。就像那个有名的「同班必有同月同日生同学」问题(也不是「必定」了,只是概率高到反常识),不追求某个点上的确定,而追求整个面上的确定。
其实基础研究也是如此。投在基础研究上,非要追求电池🔋 / 核聚变🌞 / 常温超导 …… 某个点上的突破,非常不现实;但只要持久投入,一定会从这个池子里冒出点什么。同理,你要问某一个发明有什么用?我答不上来,但基础研究这个池子一定很有用,∵整个技术体就是基于这个池子构建点。这就是基础研究的价值。
突然想到,这是不是「育儿要做园丁,不要做木匠」的内涵?我们不应追求一定要把小朋友培养成为科学家🔬 / 企业家💰 / 明星🎤 / 运动员 ……,但可以追求帮助小朋友在大概率上获得幸福。
另外,由于技术的底层是捕获、利用现象,那么对小朋友的教育就可以从观察现象着手,而且怎么早都不为过(这是鼓励让小朋友到户外亲近自然的原因?)。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层面,还需要完成从观察到利用的闭环。引导小朋友自发地去捕捉身边的现象,进而利用。
同时,重视不可言说的隐性知识(p179)。
对「打磨」的正解
以前对「打磨」这个词没什么好印象,不过就是「出傻力气」。现在才理解到,「打磨」只是包括当下 & 长期两部分。对当下,需要一种「锁🔒」的机制,锁住正向改进(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正向进步」(p036))。这种机制就是通过模块化隔离风险。而长期来看,需要能尽可能地复用,以拉低某种成本。
同理,商业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可能扮演着某种「锁🔒」的机制。当采用新技术导致成本💰下降后,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得到更多的资源用于改进。从某些意义上说,这项技术活了下来。整个技术体得到了一次「正向改进」。
比如:做笔记。一方面,每篇笔记都应该以模块化为组织原则,明确主题、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引用、复用笔记内容,让这条笔记活下来。这样做笔记,收益更大。
要想体验鸡肋的味道,就来读这本书(以及《知识的边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