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在公众场合老是躲在我们身后;见了叔叔阿姨一句话不说;有亲戚朋友想抱抱她、就各种抗拒,甚至嚎啕大哭……这么害羞,以后可怎么办?
其实,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在社交场合落落大方的小绅士、小淑女,所以当发现孩子在人多的场合就变现得很羞涩时,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有些失望,急于想帮助孩子,却又不知该如何下手。
那么,今天英国天线宝宝早教育儿师就来跟大家分享下,孩子的“害羞”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害羞,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害羞”的孩子展开社交。
首先,孩子的“害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害羞”主要发生在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是一个从“认生”开始,逐渐发展的过程。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这种“害羞”,就是孩子面对陌生的人或物时,不愿意过早展现自己、过早外露的一种心理。
比如去医院诊所的孩子,经常过去时还比较认生、比较害羞,临走时已经比较熟悉、到处摸摸看看了。所以说,孩子害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家长只要合理引导,就不用过于担心。
而且,孩子的这种“害羞”,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孩子开始意识到人、或者东西,跟他有远有近的一个必经阶段。孩子一定没有和妈妈认生的,一定是和所谓的“外人”、那些不熟悉的人,表现得“认生”、“害羞”。
那么,在他还没有很精确的分辨能力时,从安全角度来说,对完全的陌生人有一定“害羞”这样的疏远表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
所以说,害羞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家长不必把它当缺点,平常心看待就好。
接下来,第二点,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害羞?
往往在2种情况下,孩子会害羞。
首先,大人就比较沉默,不是那么爱跟人接近,孩子有样学样,在社交场合也比较害羞;另一个就是,大人太能说、说的太多了,孩子就没机会说了,而且大人还经常纠正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就容易使孩子所谓的“害羞”,不爱接触外人。
另外,孩子害羞是有场合性的,不能用固定的某一个场合来确定孩子是否害羞。
比如说我们设定一个场景,说进来一个孩子能接受就是不害羞,不能接受的孩子就是害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孩子进入这个场景后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跟他的生活接近度有关。如果这个场景和孩子的生活越接近,孩子的害羞程度就会越轻,跟孩子的生活接近度越远,孩子也就越害羞。所以说,我们不能用一个场合的情形来衡量所有的孩子。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帮助“害羞”的孩子展开社交呢?
提起“应该怎么做”,我们得先说说万万不能怎么做。
我们前面说过,孩子“害羞”其实是一个应对“认生”的阶段。在这个从他认生、引导到“不认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孩子“认生”的逻辑来进行引导。千万不能到最后训练得孩子:谁给他块糖,他就跟谁好。
就好比抱着孩子外出,有个人说:呀,你家孩子真漂亮!让阿姨抱抱吧?家长一定是先判断跟这个人熟不熟悉,再决定让不让她抱,而不是因为她夸了孩子一句,就把孩子给她抱了。
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知道,在他从“认生”到“不认生”的阶段,哪些是必须的。
比如孩子的姥姥照顾了他4个月,回家了,再回来孩子很可能就认生了。这时家长就应该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孩子哭闹时,就让姥姥抱着他出去玩,让他知道,在他哭闹时,姥姥就是那个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人。
另外,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同: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孩子适应世界,而不是世界适应孩子。我们大人拥有比孩子早了几十年的社会经历,就应该引导他怎么适应这个世界。而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往往无意中还是在让世界适应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不喜欢什么就不要什么。很多家长总以孩子哭不哭作为标准,孩子一哭,哪怕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样的亲人都不让抱了。这也是不对的。
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说说,怎么帮“害羞”的孩子展开社交。主要给大家提供4点建议。
第1,多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对他进行鼓励,不要强迫、不要斥责。
给大家举个例子,带孩子见到朋友,家长很多时候会说:叫叔叔,叫叔叔,你快叫叔叔呀,打个招呼吧。……其实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这不是鼓励,是强迫。
鼓励是顺着孩子的行为进行夸奖,强迫就刚刚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来越抵触跟大人打招呼等等行为。因为他越害羞,家长越强迫他打招呼,然后孩子就更不舒服,家长又进一步进行强迫。
所以,遇到孩子不跟大人打招呼的情况,我们不如等一等他,过一阵孩子熟悉了,就好多了,甚至可能自己就过来打招呼了。
比如我们问孩子多大了,当孩子用手指出1的时候,我们可以温和地跟他说:“你说1岁了。”这时的孩子已经想进入交流了,只不过是用手指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鼓励他说出来。
再比如:孩子这次见到生人时没有哭,我们就可以进行夸奖鼓励,告诉他:“宝宝今天真棒!能够安静地对待我的朋友。”
所以,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鼓励很重要。
第2,用角色扮演游戏传授社交技巧
如果觉得向孩子口头传授社交技巧有些抽象,可以借助玩具来帮孩子演练。
让孩子通过平时的玩耍和角色扮演熟悉各种情境,减少之后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当然,角色扮演并不意味着能消除孩子的害羞,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对减轻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的。
第3,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进步上
有一位家长,给我叙述了这样一个事情,孩子1岁3个月,去上早教班,去了三次,家长几乎要崩溃了。
家长跟我说,这孩子根本就不能接受早教,白花钱了,而且每次去都非常痛苦,我就问家长,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长说,第一次去就坚决不进早教中心的大门,进了大门,坚决不进教室,进了教室,不跟着听课。怎么办?
其实我听着,我觉得孩子在进步啊。家长说怎么了?
看看,第一次大门不进,第二次教室门不进,第三次进去了全无交流,家长能不能看到孩子在进步呢?家长可能关注的是一下子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其实这个就非常不合理。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如果认识到了孩子在进步,我想家长跟孩子交流的方式就会不同,首先,你的表情不同,言语的语音语调不同,孩子是能体会到的。所以家长光注意自己的所谓的目标,这样的话,就没有发现孩子的进步。那孩子发现大人对自己的情绪不满时,是不是对这个环境就会更加抗拒?
所以家长如果看到了孩子的微小、缓慢的变化,其实我们都可以一点点的去承认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其实大人的心里承认,从言语、从表情上,就会给孩子一种肯定。孩子的这种害羞的心态就会慢慢地就会放松。
第4,多带孩子旅行,拓宽眼界自然就没那么“害羞”了
其实很多时候,想让孩子所谓的“不害羞”、和别人交流的好,最需要的助力是什么?——见多识广。见得多了,孩子就能在新的环境中发现很多熟悉的影子,自然就没那么恐慌、害羞了。
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多带孩子旅游,让他多看看新鲜的、不一样的世界,这是避免孩子害羞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所以,孩子“害羞”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耐下心来,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一定能让孩子顺利成长为知书达理的小绅士、小淑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