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简单、容易、稳当,下手易,成就高。然而,急于持名,不重理论,忽视念佛前的心里准备和建设,这是造成往生净域没有切实把握的主要原因。
若要念佛有动力、有方向,保持专注力和相续力,达到万修万去,净业行人须做如下心里准备和建设:
一、信愿慧行一生伴,四字洪名念到底
采用蕅益大师教诲信愿行: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释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经地义。
信愿慧行,用其一生统摄净土法门。“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恒守信愿之后,不假方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二、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不二之理
一切如来皆是入于大寂灭海状态,若得弥陀加持,必须彼此促成感应道交,即是净业行人成功的标志。众生能感,弥陀有应,如所击磬,敲必响应。此中道理警示我们:佛陀是不能主动救拔我们的,念佛行人必须“至心信乐”,以至诚心忆佛念佛,弥陀才有加持的力量。心不诚,佛难应。正如印祖所说:念佛方能消夙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念至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感应道交是水到渠成之事,绝不可用躁妄心期盼感应道交。
三、心力、法力和佛力的互动
念佛是心灵的力量带动佛号功德力,并启动弥陀的加持力,形成“心持法”然后“法持心”的良性互动。这是原理。但是,必须清醒的认知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现世的安乐,临终的接引,完全是弥陀的果地功德。念佛往生是“转他成自”,即“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我们能做的工作只是与弥陀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而已。依靠清净自性,忆念弥陀净土,铲除自我,远离妄想,仰仗佛力,定得往生。
四、不俟断惑,但须伏惑
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是不俟断惑超三界,石头压草(烦恼)能往生,故此法门叫带业往生。但是,只带种子,不带现行。所以,彻悟大师说“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平时与临终的心态
净业行人平时要顺从本愿,一心皈命,通身靠倒;临终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修行人无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平时练兵,临终往生。
六、业因无量,强者先牵
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无量无边的业力种子,循业发现,强者先牵。这就需要每一个净业行人临终之时,正念分明,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期佛接引。净业最强,定生莲邦。
七、惧死是障,背水一战
《楞严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如果透不过生死假象,惧怕死亡,是谓业障,往生难矣!退言生死,所谓往生,是生非死,生西作佛。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净业行人的主导思想是:“我今暂住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把今生设定为最后生,丝毫不能存有此生不成、下生从头再来的念头。背水一战,待佛接引;佛现即往,不失时机。
信愿念佛命为期,莲池海会喜相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