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梳理概括人类社会各阶段社会形态
梳理、概括各社会阶段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生存繁衍的压力第一大,迫使社会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最正确决策原则);生产关系采用共有生产资料(含工具)原则,劳动成果共同享有。在中国远古时代,从原始社会的“首长推选制”(远古的三皇五帝每位都是杰出的领袖)到大禹的儿子开始世袭皇位,原始社会逐渐由盛转衰。要平衡好人内在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向因素:人的欲望(动力)和人的惰性,解决途径是采用竞争机制(生存危机),这样也可以有效抑制世袭制带来的的缺陷。
2、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生存繁衍的压力已不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另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改善的欲望。奴隶社会是最彻底的私有化阶段(标志:人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私有化产生→财产过剩→聚集→传承(不劳而获、一代不如一代、分配不合理现象相继出现)。东周的各诸侯国轮流强盛称霸及东周整体的强盛、文化思想的鼎盛(春秋、战国时代),体现了生存竞争机制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世袭制的弱点(轮流强盛:君主开明则国强,君主堕落则国衰亡,是对比效果非常鲜明的好例证)。东周列国非常类似古代欧洲各国的状态,两者同样是介于民主和世袭之间的状态(用生存竞争来约束世袭惰性)。竞争的弊端:竞争导致资源极大浪费,过度竞争甚至导致争斗、非法手段,乃至战争(摧毁生产资料、生产力、人类自身);同时,过度竞争的结果也带来好的一面,大的起义、战争带来朝代更迭,机制的改进。当今世界各国的状态也同样类似东周列国、古代欧洲各国的“民主+世袭”的状态,只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民主成分远大于世袭成分(信息、交通高度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3、资本主义社会:
a、资本主义企业构成简化描述:资本家 + 雇佣劳动者 = 组织构成
相对应的生产力构成要素: 资本 + 劳动 =活动构成
劳动产出价值构成: 利润 + 工资 =价值构成
b、商品的产生过程:原材料→半成品(零件、部件)→成品→经销商→客户,该过程是成本、附加值逐渐升高的过程,也是势能逐渐抬高的过程。(成本包括:人工工资、其它加工成本、运输成本、贮存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
c、资本主义股份制未解决的问题及缺点: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趋向性→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如何解决???
4、中间过渡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经营权采用周期换届民主选举机制,利润大部分分配给企业劳动者且动态浮动;高效管理(员工个体身兼数职:管理、劳动、监督、财务等等)。该机制类似德国的共同法,也类似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最适合富二代创业。(中间过渡阶段与资本主义比较表、主要本质区别:暂略。)
5、社会主义社会:典型的代表是中国,现代中国的民主制与原始社会的“首长推选制”类似,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螺旋上升→充分改进发展的结果,达到完全消除“改善的欲望”与“人类的惰性”这对天生冤家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可有效避免竞争导致战争带来的内耗及资源的极大伤耗。未来理想机制:业盟机制(国家、企业同一机制)。
6、共产主义社会:暂无补充。
备注、提醒:
1、原始社会相对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只有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但其历史时间跨度更漫长,远远超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和,并且,也许还应算上人类群居在树上,由猴变猿的部分过渡时期。
2、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自然条件、资源丰富程度也不相同,且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因此,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速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且相对封闭,受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发展到当今社会,已经近乎完整地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比如中国、印度等国家;有些地区、国家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但是远离人类文明起源的中心,社会进化的速度远远地落后了,比如印第安纳部落、澳洲原住民、非洲中部等等(这些地区曾经是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最适宜猿人向原始人进化的地区),当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到达近代时,受发达国家的影响或冲击,会出现跨越式发展,跳过中间的某些社会阶段而直接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或社会主义阶段,比如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有些地区虽然曾经也是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最适宜猿人向原始人进化的地区,但是却并未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只有最强大、最有进取心的民族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因此,该地区竞争激烈,社会进程发展超前、领先于周边地区,比如欧洲的各个国家。对于一个国家中的地区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中国的陕西,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且相对封闭,受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曾经是中国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最强大、最进取的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汉族在这里起源、发展、壮大、定都,建立夏商周、秦、汉、唐这些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朝代;而中原地区,包括洛阳、开封、郑州、徐州、北京等地,属于平原,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因此,该地区竞争激烈,战争不断,社会进程发展超前,在该地区能够站稳脚跟并且迅速发展的必然是具有忧患意识、足够强大并且理念先进的部族,即有坚强的意志、内心强大,同时又有足够的韧劲儿,能屈能伸,否则,难以生存、站稳脚跟;由于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激烈的竞争,先进的生存繁衍理念,使得该地区的发展状态逐渐走到了中国历史的最前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该地区转移,中国历史进入了元、明、清朝代。
当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到达当代,随着交通、贸易、网络的日益发达,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各种因地理因素造成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着加速融合的方向迈进,联合国、大国家乃至地球村的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和演进。
3、前人将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归纳概括为“衣食住行”四个大方面,按照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程度,它们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食、衣、住、行。“食”最必要、最基础,民以食为天,是人类从自然界吸取能量的过程,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衣”位列其次,衣的主要作用是保温、御寒,防止摄入的能量被无谓地耗散掉;“住”位列第三,住所为人类提供挡风遮雨、御寒保暖的场所,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休息、生长、享受的良好环境;“行”位列第四,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自身储存的能量,行动、作为的过程,也是人类驱动“超级巨型机器”改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前三项是基础,最后一项是目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整个人类的意义所在。
声明:
人类与生俱来的“改善的欲望”,并非贬义词,它与“生存繁衍的欲望”是人类作为生物的两个天生的最基本的属性,并且,相伴相生,缺一不可。生存繁衍的欲望是基础,更加强烈,能够调动人的最大潜能;改善的欲望建立在生存繁衍的欲望之上,更加持久,是持久地坚持目标和努力的过程,其最终成果是能够换来来之不易的人类进化,与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进化一样,同理同源,并且,在这一点上,人类必须扎扎实实、付出百分之百的汗水,并不能投机、取巧,自然界对任何生物都是绝对公平的、也是冷酷无情的。这里引出了一个关于“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伟人”与“罪人”的界定问题,举例来说,当一个国君希望改善的是全体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评判者——全体国民”会称其为“伟大的国君”,世世代代加以颂扬;当一个国君希望改善的是其家族,甚至仅是其本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评判者——全体国民”会称其为“昏庸的国君”,世世代代加以贬斥。在人类社会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类极端的、截然相反的评判,原因在于被评判者所拥有的权利范围与其本人希望改善的群体范围的界定是否对等,如果权力范围与改善范围对等,则加以褒扬,如果权力范围与改善范围不对等,则加以贬斥,并且,同时还会被冠以自私、狭隘的评判结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岳飞与秦桧、袁崇焕与洪承畴,这些对比鲜明的人物,即可加以印证。被褒扬的伟人如周文王、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凯撒、彼得大帝、拿破仑、华盛顿等等,被贬斥的恶人、罪人如商纣王、秦桧、洪承畴、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等,可以发现,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最终评判结论均是以其权利范围与改善范围是否对等来评判的,而残暴、狡诈等属性则被放到了更低一级的层面上加以忽略,比如秦始皇的残暴、曹操的狡诈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伟人,而商纣王从一个进取的国君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昏庸的暴君正是因为其权力范围与改善范围从对等到不对等的转化所致。同理,人类社会关于“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定义,实质上均来源于权力范围与改善范围的对等与不对等。
补充说明:
人类不懈追求改善的欲望,其本质是人类与生俱来、天生具有的,也是来自所有生物的最原始驱动力之一:进化的本能,其表现形式为强烈而持久地追求改善并得到满足的过程,这是驱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动力源泉。更深一步挖掘,在“物质属性”层面上,在改善的欲望驱动下,人类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化,更深层次的本质是能态跃迁前的不断吸收外界能量并且加速的过程,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吸收外界热能,在轨道上逐渐加速的过程同理同源。能态的跃迁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当量变积累的势能到达一定程度时,达到临界点,必然发生质变,物理变化最终演化成化学变化,乃至核变化。同理,在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上,人类社会群体在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经过不断的发展、进化,从自然界不断吸收、聚集势能,最终发生质变,通常以全人类变革、革命或大规模战争的形式表现,在巨变中向人类的下一个历史阶段转化;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
在原始社会中,为了应对野外凶险、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突发事件,如洪水、猛兽、山火喷发,地震、泥石流、疾病、部族冲突等等,部族族长的决策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存亡和兴衰,必须正确而果断,并且常常需要做出表率,力排众异,身先士卒,将整个团队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就象一个人一样,这样才有可能生存、繁衍下去。因此,这种凝聚力自然是超强的,并且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的,这种现象在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在革命夺取武装政权的阶段,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才再次出现,这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螺旋上升的规律性。为什么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出现?因为动因不同,原始社会的动因是为了生存繁衍,关系到生死存亡,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因则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说穿了,本质是为了满足个人改善的欲望。如前所述,部族族长的决策常常关系到整个部族的生死存亡,这个族长自然是整个部族生存和兴旺的关键,是权利和责任的中心,是整个部族的核心,生存的压力迫使族长必须由部族中能力最强且经验丰富的成员来担任,并且,当权力更迭的时刻再次到来时,必须保证权力仍将会安全地移交给下一位能力最强且经验丰富的成员,这种保障的机制只有民主选举制能够做到,其他的任何机制都无法做到!因此,严格而持久地执行民主选举制的部族得以生存下来,并获得良好发展的机遇,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脱颖而出,走向兴旺、强大。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则完全相反,实行的则是君主中央集权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制,但这种选举制只是表面上的民主,内在本质还是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体制没有本质差别。只有当社会进入了生产力过度发展、社会财富相对于社会人口严重过剩的阶段,才会才有可能再次出现真正的民主选举制,也就是共产主义阶段,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从资本主义萌芽、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到美国托拉斯的出现,再到现在的跨国公司称霸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受到本身机制的局限,可变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大量中产阶级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已充分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可以不再付出劳动也可以过上相当宽裕的生活,生产力被生产关系激发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巅峰时期的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理论,到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末期,社会体制发展趋势应向真正民主制回归,但这种民主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因此回归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更高能量轨道上的回归。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巅峰已过,苏联的解体,古巴、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后继乏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社会现象似乎共同向我们暗示着什么,人类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是否遗漏了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设想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在二者之间还应该存在一个合理的过渡模式,即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并能够被社会主义社会很好地兼容?这些问题启发着人类去思考!……!社会呼唤一种更加进步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此种生产关系介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间,即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在生产力构成诸要素中的地位,直至超越资本本身的地位的企业模式———创业者联盟或从业者同盟,简称“业盟”或“盟业”。业盟的所有劳动者按照贡献大小均参与利润分配,其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占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因而决定了这种企业模式的性质与资本主义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种企业里,过度剥削已不存在。企业的盟主由选举产生(定期换届),拥有最高决策权(包括对企业主的管理),而企业主的收益主要来自固定资产的增值。严格地说,业盟或盟业的所有员工均是大大小小、各个层级的老板(所以是创业者的联盟或从业者的同盟),每位老板借助于企业主提供的平台,在永恒不变的第一驱动力“改善的欲望”驱动下,发挥出人人都是老板、团队作战的双重优势,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试想一下,一个企业是由清一色的老板构成的一个有机团队,这样的企业的战斗力将非常可怕!)。
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