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齐恒公并不是第一个称霸的。
因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郑庄公,这个人在春秋的历史上,称为小霸。
他是在齐恒公之前,虽然没能象齐恒公九合诸侯那样大的称霸于世,但也算是称了一回霸。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一般的诸侯没有敢觊觎霸权的想法。
最初周王室对于诸侯的拥有多少兵,仪仗队的规模大小都有要求。那个诸侯要是不听话了,那个诸侯要是敢僭越,周天子一声号令,带着兵就杀过去了。诸侯只有挨打的份。史书中记载齐国的齐哀公吕不臣(姜子牙的曾孙)就因为僭越,被周天子抓到后烹了。
但是西周周天子绝对权力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毕竟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都有自己的军队,在发展的过程中,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于是有的封国就开始迅速的扩大规模。
这时还发生了周幽王被杀的事情。诸侯封国看到周天子这种得性,还得诸侯来保护,也就不拿周天子当人看了。
春秋封国郑国在郑庄公即位后,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在多次的对外战争中还获得了无数的胜利。
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郑庄公竟然因为周恒王不让他参于朝政,然后就不再朝觐周桓王。而当周恒王带着小弟来讨伐郑庄公之时,竟然被郑庄公直接给打败了。
虽然郑庄公后来妥协了,还是向周天子承认了错误,但是他敢于硬刚周天子,敢于号令其他诸侯的这份霸气还是让其他诸侯看着眼热。
就这样。当齐恒公在历经苦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后,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怎么样能称霸?
齐恒公拿这个问题问他当时的第一谋士鲍叔牙,而鲍叔牙的建议就是,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就这样,齐恒公做了第一个霸气的决定,放弃对管仲的仇恨(当时齐恒公在夺位之争中,管仲差点一箭射死他),把管仲弄回到了齐国,并且任为齐相。就这样,齐恒公称霸之路开始了。
当然了,虽然有管仲辅佐,齐恒公称霸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开始的齐恒公对管仲行不行还有所怀疑。
就在齐桓公二年(前684年)的时候,恒公就琢磨对外战争了。他想通过战争来确立自己齐国威武的地位。于是齐桓公又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但是管仲说:“不行。”桓公不听,修治军备。不久,宋国惹了齐国,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还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起兵伐宋。结果是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恒公这回觉得管仲有点门道了,这才开始认真听管仲的建议。
齐桓公三年(前683年)的时候,管仲建议出兵,先拿一个小国开刀,那就是谭国,这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并且,他还不遵礼法的。齐国正好师出有名,于是出兵,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尝到了甜头以后,齐恒公对管仲更加的信任。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给宋、陈、蔡、郑等国发出信息。要求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进行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
这时呢,又一个小国再一次撞到了枪口上,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
哈哈,这回齐国十分的高兴,出兵把遂国消灭。齐国的威望一时大增。
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
到了齐桓公六年(前680年),仅仅五六年的时间,齐国就已经在东部和中部开始称霸了,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
于是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几方对郑国内乱进行了调解。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自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治理的齐国,不仅仅是武力上征服几个小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
在经济上,管仲强调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策略,积极发展经济。搞盐铁专营,通过国家手段平抑民间粮价。保证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在行政上,通过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
在用人上,强调用人唯才,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在政治主张上,强调“尊王攘夷”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除了讨伐不臣的诸侯,还积极参与对外战争,多次出兵攻打山戎等。维护的周朝的整体统一。
在以上一系列好的措施的治理下,齐恒公在位40多年,一直是公认的霸主,可以说是给春秋战国大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也间接促进了春秋百家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