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一直到战国末年都是一个国际强国,这些实力都要归功于齐桓公。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任用人才管仲,比如说善得民心,比如说树立了一个在诸侯之间很好的大哥形象等等。还有在地理位置上占了便宜,齐国三面环海,以春秋时期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有人敢跨海侵略齐国后方的。所以齐国没有后顾之忧,不像中间的小国,除了不能有效扩张以外,他们还要怕有人来打自己。而且西周时的分封有一个特点,天子分的地是公平的,但春秋时不是公平的。因为西周时中原的势力还太小,中原地盘也不大,技术也没有春秋时发达。那时姜太公被分到齐,当时被分到这里没那么快活,因为东边当时还未开化,比较落后贫穷,还有不服从中央管束的东夷部落。这样分分就像是给姜太公一些人,让他自己到齐地去“武装殖民”,你能不能收服这片土地,能不能把这片土地管理起来,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史记》记载姜太公刚刚赶到齐地,东夷就打过来了,要和他抢地盘,好不容易把东夷给打败了,他才能在这里当诸侯。所以早期边疆的封国和中原的封国面临的环境是不大一样的,中原的封国比边疆的封国好管。但是之后边疆封国可以向外扩张,反正外面是荒野或部落,没有别的封国。而中原的封国却不行,因为四周都是别的封国,想扩张就会侵犯到别的国家,所以春秋战国时都是边彊的封国的势力强大,中原封国实力相对弱小。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任用管仲。可以说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做事的很多漏洞就会暴露出来。管仲一直护着齐桓公,管仲对齐国的主要贡献在外交和国内治理上。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详细提管仲在其内政上的贡献,但可以看出司马迁十分肯定管仲。而管仲在外交上的对齐国的贡献更大,维护了齐国的好名声,保证了齐国的类似方伯地位。比如说劝齐桓公还鲁之侵地,以及收拾蔡国时顺道教训一下楚国,等等。除此之外,不得不说齐桓公也不是一个空壳,他也有所作为,比如在讨伐山戎之后,燕公送齐桓公出了国境,齐桓公为了取信于诸侯,不破坏礼法,就把燕公走到的齐国土地送给了燕国。
齐桓公晚年的时候,管仲病死。齐桓公就开始任用的宫中的一些适君佞臣,比如说易牙、竖刁等人,齐桓公晚年的悲剧就开始了。齐桓公晚年似乎志在养老,不再怎么关心国事了。因为《史记》里没有记载关于齐桓公失去管仲后做了什么大事,齐桓公不再关心政治,也不再关心宫廷里的事。所以齐桓公没有明确他到底要立谁当太子,所以宫廷就乱作一团,五个儿子互相争夺君位,导致齐桓公被饿死,还没人收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