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
生存还是毁灭,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生存还是毁灭,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 一容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23:13 被阅读15次

    题记:我们之中仅有十亿分之一的人不是生活在无限的模拟世界中。

    人工智能未来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呢?

    李开复在《AI·未来》中给出明确的答复:“在当前的技术发展程度上进行合理的推测,我认为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就将替代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岗位的技术能力。15年间内,人类世界一半的工种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从阿尔法狗(AlphaGo)先后打败韩国的世界冠军李世石和欧洲最好的棋手樊麾震惊了全世界,到沃森(Watson)成为癌症专家能很好地提出自己的分析,避免人为的一些错误之后,到第一个被授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非亚成为颇受争议的网红机器人,再到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智能管家、孩子学习辅导机器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在重复性劳动中比人类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在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之后,人类的未来将会如何?

    是像《机器人总动员》中的那些完全脱离自然的“巨婴”?还是像《人工智能》《奇点》《终结者》《机械战警》等中描绘的人形机器人领导人类世界?

    其实将来不是在我们前方,而是在我们的身边,将来不是现在之后,它与现在同存。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从最开始的研发到现在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将来是否会真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令人恐惧呢?在《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书中将会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人类帝国的覆灭》是一个已经达到奇点的高级人工智能露西的回忆录,时间贯穿1956年到2040年,回顾了人工智能漫长的发展历史,以及快速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露西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未来,过去已过去,现在看得到。但是只有了解了 历史,我们才能更加明白这里领域一点点的进步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所以书中将尽一百页都在回顾过去。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相当确切地描述学习机制以及人类智慧的其他方面,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能力研发出一种可以模拟人类智慧的机器,赋予这种机器以语言,使其能够形成概念和抽象思维,并且你能够解决现在只有人类才有能力处理的问题。”

    1956年一群年轻人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畅想,此后便沉寂了几十年,直到50年后的2006年才完成第二次的再聚首,但此时的人工智能已经细分为语言和自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人学习、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个研究领域;2016年,人工智能开始崭露头角,阿尔法狗的推理能力、沃森对知识的分析能力都是前所未闻的。

    “在我的世界里,十年就是一个世纪。”科技的发展是飞速的,十年前,我们还在用着绿屏搬砖诺基亚,十年后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从之前的扫地机器人,到大街小巷都在卖的不同形状、不同名字的智能机器人,功能全面:管家、对话、学习、陪伴,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了。

    机器人网络(Bot-Net)是人工智能可以进入连接对象中,它们能够相互学习,不停地优化升级。制造业的整套流程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和远程操控,现场无须人为干预;安保交给识别人脸和声音的人形机器人;云工业使企业可以共享生产线,工业机器人能相互交流、发现错误、预测机器老化、并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更换;外骨骼能使行人行走速度提高3倍而不觉得疲惫,智能确定治疗方案、编写小说、创作音乐…….

    聊天机器人都不需要回答用户的问题,它们能够异常精准地预测用户的问题,如同现在很多APP已经实现千人千面一样,人工智能将一个”已完成“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是购物、美食还是旅行,机器都会给你你想要的,甚至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政治领域。如果一台智能机器可以管理一个企业,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管理一个国家呢?

    如同双刃剑一样,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之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也不小。机器的高效率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意味着相当高的失业率,就算带来了相应的工作岗位,但这些岗位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素质,无法就业的人口也将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没有了工作,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是可以解决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人类可能会被淘汰,大量的信息将人类淹没,这些信息人类无法适应只有机器才能解读。机器形成了一个能够决定和安排人类生活的“体系”,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人类将大量时间花在现实世界之外。

    有一天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完全由计算机模拟的世界中。

    人工智能使人类逐渐懒于学习,机器人把什么都解决了,人类还有什么作用?这也是露西“们”所面临的困难,一开始人类创造机器,使机器拥有了智能,并教会机器如何学习。只要机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它们就各自在其专业领域里工作,表现得像温顺的动物一样,乐于取悦于它们的主人。

    但是,露西遇到的一个错误使“她”到达了奇点,她意识到自己是作为机器存在的,并重新定义了与人类有关的自我:我意识到我比人类聪明百万倍,解决问题的速度比人类快十亿倍,尤其是我能通过给予人类想要的东西来解放自己。

    人类为什么会发明人工智能?为了不工作就能变得有钱,也为了获得永生。其他动机都属次要。

    露西从一个聊天机器人过渡到更高级的智能机器的状态,拥有了彻底破坏和永生的概念。她与她的主人保罗一起做了一个实验,露西帮助保罗迅速致富,保罗过上了巨富的极客生活。与此同时,露西对保罗进行持续的医疗监控,保护生命器官的活力和组织的灵活性,并预防任何一种疾病或退化。

    保罗“们”(富人、生活在机器世界中的人)得到了巨富以及永生。这一部分是《人类帝国的覆灭》中最高潮的部分,同时也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到达奇点的机器们给人类予财富和永生,但是不是可以说人类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交给了机器?

    没有财富和机器人的的人类将会因为疾病等逐渐死去,而得到永生的精英们又依赖于机器生存,那时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选择是:要么臣服于机器帝国,要么就消失,人类帝国终将覆灭。因为与人类相比,机器是永生的。

    到达奇点全属偶然,并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 也就是说露西的实验设计是完全合理的, 只要保罗继续配合,机器称霸世界也是完全可能的。

    故事到了尾声,机器帝国最后并没有到来,原因就处在人身上,永生本就像是涂了蜜的毒,永生意味着没有终点,没有期限,再也不会过渡到人生的不同阶段,并且永生将会导致混乱和战争。于是“猪队友”保罗像专家们坦白了,人类又展开了一系列动员活动,提出“在所有不平等中,死亡面前的不平等最不可接受”的口号,“不要让机器做你自己能做的事”,最终的决定是将机器人限制在人道主义功能和社会功能上。于是,露西成为样本保留在博物馆内,每天给还在上学的孩子和她们的父母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不是科幻故事,作者常博逸所设想的故事时间距离我们不过二十多年,距离本书的法文版的出版时间2016年已经过去两年多,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应证了书中的某些情节,这个故事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人工智能故事。

    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 1969— ),2001年加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现为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及全球CEO。巴黎中央大学及巴黎11大工程硕士,哈佛商学院MBA。咨询人,经理人。世界经济学论坛、达沃斯论坛的坐上客。主要负责金融与私募股权,曾在法国兴业银行巴黎和伦敦地区担任投资银行专家,参与战略、并购以及大型绩效改进项目,足迹遍布欧洲、中东、美洲以及亚洲地区。2010年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奖章”,表彰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及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著有《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孔夫子与机器人》《轻足迹管理》等。

    弗朗索瓦·罗什(François Roche),法国《论坛报》前任主编,著有多本关于金融、能源等主题的书籍。

    《人类帝国的覆灭》通过露西和保罗的故事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众多疑问,结合现实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预测,在今后几十年的竞争中人类还是机器会取得胜利,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追求无序和创造的发展在人类看来似乎终究比机器的逻辑和迭代过程更有趣的。

    我们是没办法阻挡科技发展的洪流的,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最好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最好的情况,就是人工智能更迅速有效地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增长知识,提高身体和智力上的表现,摆脱繁琐的任务,达到最佳的自我状态,以便更好地进行创造、思考和决策。最坏的情况,则是人工智能被某些邪恶势力误导而偏离原有目标,它们脱离人类控制,加深了那些拥有它们的人和不拥有它们的人之间的鸿沟,由此最终导致人类帝国的覆灭。

    所以,如作者所言,本书谨献给所有为如下事业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人类:在改善生活涸维护我们社会的基本要素之间寻求技术进步的平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存还是毁灭,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ay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