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认为有两类归因,一是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他人影响;一是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前者持有外控点信念,后者持有内控点信念。简单可以说成是内归因和外归因。
这种对行为后果的归因方式不仅仅是信念,而且是人格特质,即相对稳定,可以跨情境和跨时间性。
朱利安认为这种人格特质的形成有三个因素:文化;经济;父母的教养方式。
这些基本上是外归因。这就值得简单讨论,也就是作为人格特质,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影响的?其实前面的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格更可能是先天的。朱利安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说侧重点不在于此。由此也渐渐的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般的较为肤浅,往往单方面看问题,分析不够立体和深入。
内归因的人一般自信;外归因的人一般自卑、自怜。
后续研究者发现,外归因的人如果把外部力量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如上帝),并有强烈的信仰,那就不容易陷入外归因者的常有的情绪,即无助感,抑郁,低水平成就动机,缺少谋求改变现状的动机等。这一点研究很有意思,信仰可以激励人,而不是抑制人。
这种分法有点像荣格的内倾和外倾,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荣格很清楚,他指出,即使是内倾人格,内倾人格之间的差距巨大。也就是不要简单的分类,而阻断两种人格之间的转化与中和。
朱利安也指出,外归因的人当获得成果和权力时,常向内归因转变,即开始相信自己;内归因的人当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的分析外在因素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可以从这种人格区分理论中汲取策略,对不同的人的不同处境,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阅读笔记之二十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