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个好事情。每种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分,思想家们总是在探索生命的平等,却也有些思想家似乎反而促成了等级的划分。不知为什么若干年前会有那么多奇怪的东西在人们的脑海里,“你不怎样怎样只能种地” “你不怎样怎样只能扫大街”……之所以那样说其实潜台词是“你不怎样怎样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不被人尊重”,这样又恰恰教给下一代所谓的“贵贱之分”,与追求“平等”南辕北辙。
社会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劳动都是需要的,就像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一样,每一个用心做的行业都为别人提供了方便,都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个生命、每一种劳动都值得尊敬。当你无视甚至践踏这种尊严的时候,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报复,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用工荒”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因为太多的人“回避”这些行业太久了,这些行业的价值自然要显现,自然要出彩。
不是说要鼓励人什么行业“热”就倒向什么。而是衡量社会、衡量自己,以己之所长去做适合的事。
尊重每一个职业每一种劳动,尊重自己的内心去选。可是好像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有很多人没有把职业当事业来做。职业是有工资的,事业不一定有工资。理想不等于事业,理想不等于职业。对每一个生命、每一类职业、每一种劳动的尊重,不是说在嘴上,不是玩政治的人糊上的那层仁义道德。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尊重才是最可贵的。
有些人的职业是做给别人看的,就像有一块蛋糕,然后向人炫耀我有蛋糕,或我吃过蛋糕,或为了防饿而储存了热量,但就是没有从毫无功利的目的出发,没有只把蛋糕作为存在来品尝它的甘甜。有些人貌似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却担心别人看,觉得别人会觉得这个职业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没有可获利的地方,从来没有用心去体会真实,却为别人的观点烦心。有些人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而不敢去选自己喜欢的职业,逼着自己去做别人认为好的职业……
什么时候“博士毕业,但就是喜欢开计程车这个职业,就去做计程车司机”,“蹬三轮车的热爱学术,就可以读博士”,“留学回国的哈佛博士喜欢乡下,就在乡下生活,房前种花屋后种草,当然他会有足够多的方法来养活自己”……这些成为社会的常态,不是人们眼中的奇异,无关学历,无关身份,只要愿意去做就好,不为其他,就为心底的那份喜欢,不仅有喜欢,而且劳有所得,得有所值,那么就离劳动成为一种内心的需要不远了。当劳动真的成为心底的需要,那不是所说的“什么主义社会”吗?
很奇怪怎么还会思考到这个问题!
当在教科书以外读马克思时,会发现“马克思”的确很给力,可无论如何给力,信仰与不信仰应该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也意味着更加的文明与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