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因气候、因温差,花开有早有晚。无奈,许多父母不知,呵护过多,以爱的名义扭曲了花朵;许多老师过及,强按强学,以责任为由,误导成长。
教育的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诱惑,让我们迷失初心,错过花期。究其原因,只是缺少了耐心。
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未出世,开始胎教,未离襁褓,便实施幼教,待入学,就多了家教。本还持反对态度,在一边且行且观察的其他家长,在孩子日益掉队的成绩上似乎看到了差距,纷纷效仿,终于我们在拼学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有时会忘记“孩子还只是个孩子”这个事实。
我们在工作之余,偶尔看过亲子类教育篇,不免对号入座,检讨自己陪伴是否太少,关爱是否不足,担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爱的种子不能发芽。于是,各种投入,各种改变:留守的孩子逐渐被关注得多起来,从他人同情变成自怜,面对镜头都会潸然泪下;早起上学的孩子起床成了家长的功课,必须比他起得早,准备好一切,再从梦中唤醒他;为节约时间,有车一族天天接送,没车的就租个学区房住着;为少让子分心,连洗袜子、洗碗这种小事都由家长代劳……
孩子们见多识广,他们会的很的事情,我们都不会了。手机电脑,玩转天下,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演讲台上,口若悬河……
只是家中的长辈若是生病,别说煲个汤,熬个羹不行,就是到病床前关切地问候的恐怕也只有少数,病中的家长总还惺惺念念不能让他们耽误学业。
这样一个个把孩子送进高等学府的真的是人才吗?从高等学府出来个个忙得恨不能分身的他们,真的如我们所愿吗?
我记得我们70年代的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也没有觉得童年不幸福。自己从小做饭,做农活,也没有自怜自自怜自艾,觉得父母不爱我们,照样建成了自己的小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没有在校拼成绩,出校门拼人脉,结婚拼家世,没有那么多的拼,却依旧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到了而立不惑之年照样挑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成了顶梁柱。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成长之路,走着走着,就长大成才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过着过着,就担起来了。有什么好急的呢?我们在急什么?
我们生怕孩子落后了,着急的要走在人前,想要比别人强,想要生活在优越里,虚荣心操控理智。说到底,是自私心理在作怪,各自顾各自,自扫门前雪,没有同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
就象环境对于大家的影响,地区保护,国际保护,若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其他,都以眼前为重,不顾子孙后代,迟早雾霾涉及全国甚至全球。
现代教育重学分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现在的孩子童年不象童年,青年不象青年,一个个都成了旋转的陀螺,甚至老年都不能象老年——大城市生活的年青人,为生计所奈,不少都是由年迈退休的父母带孩子。社会飞速发展,人们高速运转,谁敢说这不是你比我,我赶你,大家共同营造的氛围呢?
真的很期待,慢节奏的生活,听说在瑞士,那个国家的人生活得很安详,听说在法国,那个国家的人生活很浪漫,听说德国人,厨房的餐具精致得让人惊叹!
因为人们有时间,有心情,不慌不忙地享受生活。
教育是关键,一种理念的根植影响着一代人的生活目标,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
我们也可以,选择不急不蹴地生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成长的时光,享受每一餐带给我们的美味,看每天的太阳,赏落雪的寂静,有清新空气,有美丽家人……相信自己的孩子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相信亲手培育的花曲终究会开得灿烂。不拨苗助长,不过多关注,也许会慢点,但我们终会迎来花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