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作者: 风不停留ken | 来源:发表于2017-09-21 07:51 被阅读11次

    一、学会提出好问题

    1、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2、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3、价值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4、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时都携带有太多的个人包袱 - 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等。可是,如果你要茁壮成长,你就得认清这些情感,而且尽你所能,将其搁在一旁暂时不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斗争。

    5、接收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6、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常常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事实做斗争,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尽力强化升平世界的幻想。

    二、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1、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2、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它们来源于分析推理。

    3、结论是一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

    三、理由是什么

    1、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2、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3、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4、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四、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1、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2、通常情况下你要理解一个模糊不清的陈述到底什么意思,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些词语使用的上下文语境。

    3、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五、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1、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

    2、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3、不同的结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冲突的存在或者说由不同参照系衍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

    六、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1、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七、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经典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1、几乎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论证都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这些看法当作 “事实” 来接受。

    2、你每天都会遇到诉诸各种各样专家的论证,而你别无选择只有依赖他们,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小有所成,而要样样精通我们既无时间也无知识储备。

    3、你的结论或者理由争议越大,你花在提供证据上的时间就应该越多。

    八、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没有致力于搜集足够样本进行研究就会导致研究结果的过度概括,所表述的概括性结论远远超过此项研究所能保证的范围。

    2、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3、在论证中寻找类比的时候,框架类比并不是唯一需要我们加以防范的类比。

    九、有没有替代原因

    1、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

    2、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3、我们找出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4、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5、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时间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它们的可信度。有很多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

    6、随着你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你会发现貌似言之有理的解释实际上并不能被证据所证明。

    十、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统计数据可以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它就代表了 “事实”。但是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必然证明了想要证明的一切。

    2、统计数字可以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那些不同的趋势和类型。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强化我们的论证。

    十一、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其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2、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3、大部分被提倡的行动都是正面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他们潜在的负面影响。

    十二、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理由一般并不是一目了然和不言自明的。

    2、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3、我们从理由当中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我们的背景各不相同、认知水平各不不同、参照体系各不不同、目标各不相同,这样我们的决定将理由和结论连起来的时候必然会被不同的假设所吸引。

    4、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这种二分思维方法就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了。

    十三、常见概念

    Ø 常见推理谬误:

    n 人身攻击:通过让受众讨厌其人,从而反对他的观点

    n 晕轮效应:反向人身攻击,通过赞美其人让受众接受他的观点

    n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发生,扩大影响

    n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n 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

    n 诉诸公众: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n 诉诸权威:利用假权威的观点,通常是 A 事的权威对 B 事的观点

    n 砍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n 两难困境: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n 一厢情愿:因为我希望 A,所以就是 A

    n 命名解释:抛专有名词,不给出这个词的解释

    n 偷梁换柱:转移话题

    n 窃取论点:循环论证

    n概括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n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n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n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n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n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事件 B 在时间上晚于事件 A 发生,就认为事件 B 是由事件 A 引起的。

    Ø 证据的主要类型:

    n 直觉: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是有经验依据的,只是很难显性的表达出来

    n 个人的经验:“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虽然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但这个推理过程绝对是无厘头的。”

    n 他人的证词:选择性记忆、心理暗示;利益关系;信息遗漏;爱屋及乌。

    n 权威的意见:“权威:对特定的问题,比多数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n 个人的观察:选择性,即价值观、偏见、态度、期望的筛选。

    n 案例:引起情感共鸣,典型的利用爱屋及乌的心理。

    n 科学研究: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支持结论。考虑是否有利益关系。

    n 类比: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则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费马大定理就是用这个思路搞出来的。重点是关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与话题的关联性。

    Ø 抽样:注意 “数量、广度、随机性”。

    Ø 调查问卷的要素;受众诚实、不掩盖真相;问卷措辞无歧义;问题无引导性;问题的顺序,上下文语境;问卷的长度;

    Ø 干扰性原因

    n 干扰性原因越多,某个原因(观点提出者说的那个)的分量就越轻,它可能只是一个 “促成因素”。

    n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谬误: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现实中,所有的因果解释都是单纯化的,但要避免过度)

    n 科学研究试图把一些最重要的原因从众多因素中分离出来,找出主要原因,类比到公司里 KPI 的制定。

    n 人类有天性去倾向 “发现” 相互关联的事件,或者 “在一起” 的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n XY 相关,有可能是:1.X 是引起 Y 的因素;2.Y 是引起 X 的因素;3.Z(或更多)因素引起 X、Y;4.X、Y 互相影响。

    n 混淆因果谬误: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n 共同原因疏忽谬误: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n 必须存在的对照组:除被研究的原因,其他属性基本一致;随机分组,而不是受众自己选择分组;受众不知道研究的假设与目的(甚至是实验的执行人员也不知道,参见双盲实验);结果能够重复。

    n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 谬误:仅仅因为 B 在 A 之后发生,就认为 B 是 A 引起的。

    Ø 统计数据

    n 不要只看平均值,至少再关注一下二阶统计量:标准差,有分布信息更好。

    n 绝对值和比例最好同时出现,才能看清情况。

    Ø 信息遗漏,是必然的:

    n 表达者,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n 受众,有限的注意范围。

    n 表达者和受众,具备的知识有限。

    n 表达者为了达到误导的目的。

    n 每个人都视角不同。(人们容易接受类似的观点,所以说服别人,应该渐渐扭转他的观点,而不是突然变太多)

    n 我相信每天 19 点整的那档节目,绝大多数都是真话,只不过他们经常通过遗漏信息来 “引导” 人,所谓“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很好的策略。

    n 怀疑一个推理,如果难找证据,还可以去找反对这个观点的人,他们往往有证据或者有动力去找证据。

    Ø 二元思维:比如 “我们应该对 A 做 X 么?”,尽量转化为 “我们应该对 A 做什么?”

    Ø 一组理由没道理只能推出一个结论,通常是一组有各自适用场景的结论。可以用 “如果……,那么……” 来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fa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