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上7:50左右,报名“007剑指新疆陆战队·千车万人穿越大美新疆”,发起了众筹。
在决定众筹前,看了别人的一些众筹链接,发现有些战友设置了不同的回报,比如Sara、陈厚都是这样设置的。
陈厚的众筹回报 Sara的众筹回报但也有很多战友并没有设置回报,比如覃杰、苏磊。我数了数自己的微信好友,又看了看自己加的微信群,再想了想线下没有加微信的一些同事、朋友,感觉完成众筹没什么问题,就选择不设置回报,单纯依靠人品来获取支持,也算是一次人品测试。
选了一个微信群,开始第一次寻求支持。这个群算上自己总共12人,都是线上朋友,只有两个在线下见过。众筹结果,除了一个在美国不方便支付,其他的朋友都支持了共计金额1000多元,首战告捷。接着又在一个同学群里呼吁,同学们热热闹闹,大部分支持,众筹总金额到达3000元左右。
但是,第二天把链接发到另外一个中学同学群,却只收到一位同学支持,其他同学全部沉默不吭声。我很吃惊,把他们一个一个地@了个遍,又用视频和文字对这个活动解释了一大堆,仍然只有我一个人在发言。心有点凉,但还是找了一个理由安慰:也许同学们没空,再等等吧。等了一天,同学群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同学之间就算不支持,表个态总可以吧?百思不得其解,第三天又很诚恳地问了一次为什么同学们一言不发?依然没有动静,有一位同学期间发了一个无聊的搞笑视频,但就是不对这件事表态。
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同学们为什么这样,没有任何的反馈?难道要一个一个私聊才可以吗?于是,找了一个大学同学兼老乡私发微信,也用视频和文字对这个活动解释了一大堆,寻求他的支持。万万没想到,他也一句没回,期间他发了一张去办理房产抵押登记的照片到朋友圈,又发了一篇文章链接到朋友圈,但就是一个字不回复我。整个人懵了,为什么会这样?平常我们还聊得好好的呀,上次还去南宁和他吃宵夜,不至于一个字不回吧?想不通,又找一个大学舍友私发了一遍,收到他回复,心里总算有点儿安慰,可过了一天这个舍友还是没有资助,我就拨通了他的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告诉我:这很正常,虽然是同学,但他们也没有义务要给你回复。又打个比方,假如你问我借5万元,由于你人在广西,这些年我也没有看见你成长的过程,不知道你最近在做什么,等于说已经不了解你,肯定不会借给你。但是在成都的这些同学又不一样,我们了解彼此在做什么,他们要是来问我借5万元我肯定会借,因为心里有底。不过,销售首先要脸皮厚,像你这次众筹,你的目标就是要筹到9950元,不管别人回复不回复你,继续做你的就是了。
一个多小时聊了很多,我重新开始思考,凭什么人家支持你?一开始不应该那么草率地认为人品可以爆发,就像陈厚说的:人家支持你,完全没有回报吗?你要让支持你的人有参与感才对,不但要设置回报,还应该写文章推广,文字的力量其实很有穿透力的,没有共鸣,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在自high。
太草率,不讲究方法论,受罪那就是自找的。心里平静了很多,不是没有了那份激情,而是似乎接触到一点点心静如水的境界,不骄不躁,不扰不乱。然后,用很平和的心态,在大学群里发了链接和解说,有的同学支持了,也有很多同学没发言,但我已经明白那很正常。我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支持我的朋友,他们的支持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又看了一遍李笑来的《什么是朋友》。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所谓的情商,就是擅长创造共赢局面。
写博客、写公共帐号,其实都是一种交友方式。因为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沟通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在身边找到同类的可能性本来很低,现在却被互联网放大了,放大到必然可以找到同类的地步。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在身边的人看来是疯狂,但互联网会把你的思考带到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角落里去,在你都不知道是哪儿的地方,也许有一些人能够理解你,能够认同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在不同阶段对“朋友”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重新定义,有必要且很重要。
在众筹过程中还有以下一些感悟,不确定哪些对哪些错,等众筹结束或者新疆之旅回来,再重新总结吧。
1.你过去付出什么,总有对应的回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2.重新理解:你的收入是与你经常交往的6个人收入的平均数;
3.不去做,梦想就始终是“梦”是“想”,不去做,很多你不知道,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4.重新理解:什么是朋友,重新洗牌你曾自认为的朋友圈;
5.世界很现实,但总有例外,要特别珍惜;
6.重新理解:鼓励是稀缺资源;
7.重新认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