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爸妈不会喜欢上海,一座走进去需要勇气,走出来需要魄力的城市。
如果有什么城市,能让两个亲密的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快速的陷入不相往来的境地,非上海莫属。人流密集,人来人往,脚步匆匆,穿梭不息,地铁上的拥挤的人们,麻木疲惫的神情。一个范围非常大,无特色,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一个用金钱和利益和商务关系驱动的城市。
南京路的街头,人潮涌动。外滩光鲜的霓虹灯在闪烁,黄浦江穿城而过。你说上海繁华如斯,浮生如梦,你也可以说它藏污纳垢,剥削如麻。它本来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城市。自从走向使命的那一刻,它就打上了中西文化双重烙印。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善与恶,新与旧······它仿佛是在大海中漂浮的一艘大船,载着满船的荣耀繁华,载着满船的艰辛卑微,摇摇晃晃,荡在黑夜延展的海上。
没有想到爸妈喜欢上海。
而爸妈喜欢上海的原因和我喜欢上海的原因一样,相对的公平,相对的自由,相对的不用那么人情世故。
因为我们都是简单而不世故的人。
我是15年来上海,和朋友几句寒暄后就纷纷诉苦万恶的出租屋。一间来自老居民楼年久失修的房子就是毕业生标配,出租屋水龙头半夜发大水淹了一整个屋子第二天惹房东大怒,六点下班八点钟才能抢到炉灶做晚饭几个月胖了二十斤,每天早上恨不得把刷牙洗脸上厕所的事情都带到公司去做……
我在上海也换了几个住处,不过还好我的房东和舍友都比较温柔随和。半夜敲门的,限制煮食的,有事没事涨房租的,晚上8点前必须回家的,洗澡超过5分钟就大喊大叫的……这种目前还真没有遇到过,但总体感觉还是不太舒服,尤其是父母朋友来上海看我,让他们一直住宾馆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有股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感。那时候买房的欲望和紧迫感前所未有的强烈。
“我的梦想其实就是在N城买个房子,然后接父母过来住……”
“怎么感觉自己这么庸俗呢?”
“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梦想。”
我曾看过很多“年轻时该不该买房”的理论,可是大多数人到了25岁,剩下的梦想大概都需要一个房子做支撑。
不少人建议年轻人不要买房,这其中包括马云,罗胖子,很多成功人士。他们认为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随着炒房的被严厉打击,住房将会回归本位,一定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房子不会再成为老大难问题。
听到了没有,这满满是富人思维。无论是马云,还是罗胖子,或者是更多的富人来劝你别买房,多数是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不需要再以房子为第一安全感的时候,房子就已经不重要了,所以他们会非常看轻房子。俗话说,有什么不想什么,缺什么想什么。
而相对他们来说,芸芸众生很多人都是穷人,很多人需要房子来象征稳定,自由,甚至来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城市。拥有一套房子,不仅意味着自己有了稳定的栖息地,也意味着可以放心地没有后顾之忧地组建小家庭。特别是在房屋租赁制度不完善、租客权益得不到丝毫保障而住房又与教育、养老等社会资源紧密联系的现实下。
一个来到深圳打拼19年才拿到本地户口的人,无比希望接下来申请到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保障性住房:“来了就是农民工,买房才是深圳人。”
富人劝穷人别买房,似乎总是有那么点隔阂,大家也觉得不接地气,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富人说什么都是轻松的。况且他们也都处在不是住房刚需的阶段,他们心中的目标远不止于房子。
而一个女人为自己买房的意义在哪里?
想必与尊严有至多关联,又给了安全感繁衍的空间。
至少失恋或者失业有个安身之处。
连张爱玲都说,“有了自己的房子,未婚女子就像是凭空小了几岁,又有耐心慢慢地挑选爱人了。”
我在25岁之后就失去对美的“追求”了,衣服只求简单干净, 什么“明星同款”“特惠七折”“新品上市”统统与我没关系,我外表寡淡地走过那些漂亮的橱窗,心里藏下热闹的秘密——这年头谁还有比这更“奢侈”的梦想?
我这个一无所有的姑娘,要在30岁来临前,靠双手在这城市买房安家。
Cindy 专栏作家,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indy的成长之旅”
Cindy 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