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Q最近几个月很烦躁,原因和家里的舅舅起了冲突。老话说得好,娘亲舅大,小Q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事,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大概缘由是这样的,十多年前,老爸给不到20岁的外地打工的小Q去了个电话,让她说服舅舅把手里现在耕种的、没有承包合同的村里土地还回,不然村里直接收回,舅舅会有损失,主动还回,村里会给些补偿。
小Q把话转达后,后来的事就没有过问,直到半年前,回老家跟家人聚会。
酒过三巡,舅舅情绪特别激动地唠叨起这件事,说小Q辜负了对她的信任,就是个骗子,小Q不该说当时的话,土地被村里收回后,让舅舅损失了好多钱......
小Q跟老爸求证,老爸也很气愤,当时中间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没有人跟小Q提起过,十多年过去了,一下子被翻出来,被舅舅评价成骗子,小Q接受不了,怎么也想不通,感觉自己抑郁了。
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
其实,这类烦恼的主要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这会让一个人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甚至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
这就是课题分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大意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
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很多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难题,都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比如小Q的这件事。
从课题分离角度思考,帮爸爸转达话, 接受和拒绝是小Q的课题,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老爸不该提请求。
如果我们选择拒绝,别人怎么评价,那就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因此别人怎么评价我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事准则。
而舅舅采纳不采纳意见,是舅舅的课题。成年人,不能因为简单的信任就听从别人的一切意见,更何况还关系到农村人几年的收入问题。
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我们也许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