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作者: 胡畅舟 | 来源:发表于2022-10-16 13:54 被阅读0次

    说到慈禧太后,大家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呢?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祸国殃民的太后,另一种则是有能力挽救中国的女强人。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呢?她到底是救了中国 还是害了中国呢?

    道光15年10月10日,慈禧出生在北京胡同一个中级官员的家里。她的个性很强,不是像其他旧社会的女子一样任人摆弄。而且念书念的很不错。

    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后来生下一子,被封为懿贵妃,在后宫有了一定的势力。但此时的大清内外交迫,咸丰帝一直在努力,但是却依然内外交迫。他开始麻痹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咸丰让慈禧代为批阅奏折,慈禧处理的还不错。可是清朝的祖制是不让后宫干政,于是不了了之。

    从这里来看,慈禧是一个有野心并且有政治热情的人,并不像其他后宫的女子一般。

    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咸丰皇帝从北京逃走,假借出去度假,最后病死在了外面。而他留下遗嘱,让六岁的载淳来当太子,派了八顾命大臣来辅政,为了避免8个顾命大臣权力过大,又让慈禧和另一个太后与八个大臣互相牵制。

    那么咸丰这样的安排,对慈禧是否有利呢?看起来是有利的,但事实上却是不合理的。在这之前,朝中很有权势的大臣肃顺非常讨厌慈禧,如果他掌权,那么慈禧就无法保护自己和儿子。而且八顾命必定受不了两个太后的牵制,他们权力较大,很可能很快就会除掉慈禧。所以他为了让自己和儿子活下去,必须要先除掉八顾命,确保权利在自己儿子手中。于是他和恭亲王联手,和他密谈。在肃顺单独送咸丰遗体回京,什么都不知道时。慈禧和恭亲王已经暗中解了他的职,在京城夺得了权利。后来杀掉了他。没有流血就得到了权利。史上称为辛酉政变。

    那么此时,慈禧应该如何应对国事呢?就政权而言,最高权利依旧握在慈禧手里。而且皇帝太小,还无法独立治理朝政。所以慈禧要深度参与国家治理,垂帘听政。

    但是就治国而言,她还缺乏理政经验,而国家大事是没有时间学习和试错的,所以慈禧让恭亲王当了议政王,这就让他的野心得到了满足,这个官很大。

    那么除了恭亲王之外,还有哪些人可以信呢?无非就是三种人,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还有满人,汉人。如果用娘家人,可以稳固权利,但是很有可能能力不够,这样非常冒险,既会让清朝出现问题,家里可能也会出现不和的情况。而如果只用满人,一是人数不够,2是能力不行。所以是一定要用汉人的,而且汉人本身权利也不大,如果启用会对慈禧感恩。不会对皇权造成很大的威胁,于是慈禧启用了有才能的汉人。这打破了清朝的祖训,慈禧最终坚定推行。

    我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慈禧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并且虽然对满汉有偏见,认为满人应该更高贵。但是程度并不是很深。她还愿意启用汉人,并且不用自己的娘家人。证明她还是在为国家着想的,但是她着想的国家到底是真的国家还是某种意义下的国家,还需要我们后面继续辨析。

    这样分配之后,以慈禧为中心,恭亲王,僧格林沁统的八旗部队,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统治的相怀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第二年,成功灭了太平天国。后来,慈禧认为恭亲王权力过大,于是罢了他的职,他也没有敢反对。

    所以,慈禧拥有了绝对的权利,这也就进入了我们所说的慈禧时代。

    既然太平天国的内患已经去掉了,那么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等待着她。在外对于列强的态度。现在朝廷中保有两派,第一派是以恭亲王为代表的,应该学习西方的各种东西,比如算数天文等。而另一派是以老学士倭仁为代表的认为中国不应该学习西方,这样很容易会让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主体性,反而祸害了中国根本。

    其实我们从两面分析,倭仁的想法也没错,因为他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主体性,为了保卫中华根本,但是此时的中国还不能抵抗西方的列强,要想保护自己的文化就需要学习和不断变强,所以现在应该暂时采取学习西方这条路。

    慈禧可以同意这样的想法,就证明目前她是想让中国更好的,并且目前也没有完全排斥外国人的东西。从她开始执政到现在,好像还没有做过什么祸害国家的事。

    于是洋务运动得以展开,中国一度出现了江南机器制造厂,招商局,和大批的赴美留学生。

    1873年正月,同治结婚,于是慈禧还权给同治,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同治死了,并且没有留下一个儿子。于是慈禧选自己妹妹的儿子当皇上,此时仅仅四岁,于是慈禧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垂帘听政。

    其实我认为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慈禧还没有完全舍不得权利,她愿意把权利还给儿子。

    而就在大清内部政权交际紊乱时,又同时在海上和大陆上出现了两个危机。海上的危机是日本把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国占为己有。而路上的危机是阿古柏仰仗沙俄和英国 想要独立分裂出新疆 ,正在叛乱。而此时大清的财力有限,应该先干哪件事情呢?

    其实这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可以看出海防很重要,要防好列强来搞事情。而如果把新疆分裂出去,只不过是伤及肢体,并没有海防重要。但是另一个观点是因为此时刚打过鸦片战争,所以条约签的列强还算满意,暂时中西关系还和平,可以不用先考虑这个。而且纵使是现在去发展海防,依然抵不过洋人,那么不如先把内乱平了。而且新疆是大清一直在经营的地方,并且大资源广博,不能说丢就丢。再说大清现在实在是没钱,打内陆的仗会消费更少。

    或许,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就算是平息了新疆也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中西的冲突,后面这样的问题还会越来越大。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看到这层。而我认为,纵使我在当时看到了这层,我可能也会选择先平息新疆。就跟上面的理由一样,想要解决中西冲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在如果急在一时,那么也解决不了。可是我实在不想让中国不完整,所以要是我,我也会选择先平息新疆。

    而平息新疆总共花了5200万两银子,由左宗棠带领的军队几乎成功平息新疆,而与沙俄签《 伊犁条约》,夺回了一部分的利益。

    而当新疆平息后,慈禧就开始着手改革。在1884年,和法国有了冲突,争夺越南的归属权,打响了中法战争。此时慈禧50岁,在朝廷内换上了她自己的领导班子。1885年,中法战争战败,福建水军全军覆没,签了中法 天津条约 。而慈禧也下定决心建立海防,让李鸿章来建立。1889年光绪大婚,慈禧归权给光绪,并且开始准备六十大寿,想要修个新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这需要钱 。

    此时,大清实在是没有钱了。不过前面为了让李鸿章建立海防,给海军了不少钱,是否挪用呢?对慈禧来说,她已经为大清操劳了很久,应该享享福了,所以她认为应该挪用。而对公来说,李鸿章是个汉人,把太多的钱和权利给汉人,让海军强大,就相当于让李鸿章的权利变大。所以这是不合理的。

    于是,在1888年后,海军成军后,就再也没有拿到过钱。而此时,日本来争夺朝鲜的归属权,本来马上慈禧就要过六十大寿了,她并不想多生事多,想要和谈,但是最终失败。和日本开战,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输的很惨,赔了两亿。此战中成为甲午战争。

    这样的教训是清朝很耻辱,也很不理解。因为日本才刚刚经过明治维新,刚刚开始发展 ,和英国还不一样。却可以把中国打的这么惨。于是光绪决定只有变法自强才可以让中国有出路。

    于是光绪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开始变法,就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推行君主立宪制。具体的变法方略包括文教上改革科举,开办新学堂。工业上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军事上训练新军,政治上开放言路。而且康有为还大胆采用新的变法的人,建君主立宪。

    我认为,这样听起来这个变法方略是比较科学的。如果此时没有人阻止,那么或许中国可以从此逐渐强大起来。

    那么慈禧是否要支持呢?首先对于中国而言,变法是好的,可以变强。但是对于满人来说,君主立宪就削弱了权利,并不是一件好的事。

    其实在这里,就又牵扯到了原来的一大冲突,满汉冲突。如果想要让国家更好,那么就一定要削弱满人的利益,否则这个变法无法推行。在后面的任何改革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不能让满人的利益彻底减弱,和汉人平等,那么中国必定无法改革。

    而其实对于慈禧来说,这是比较矛盾的。因为慈禧也并不是完全的不支持西方的改革,他在原来也支持洋务运动和很多改革的方法,但是都失败了,所以很疑惑这样是否有用。而第2点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启用新进,罢免旧臣。这些旧臣都是他精心挑选辅佐光绪的,而康有为挑唆光绪罢免的,慈禧不理解这些人居心何在。是不是以法之名想让汉人进入权力中心,动摇大清根基。所以绝对不能允许。

    于是慈禧发动政变,夺权,然后软禁光绪,杀了变法六君子。但是当时的光绪颇得人心,并且思想也比较开明,所以深得列强喜爱。而此时谣言传出四条例会,有一条是想让慈禧归政给光绪,这样慈禧非常生气,认为这些人在插手清朝的事情。

    而刚好此时民间掀起了反洋运动义和团,这使得慈禧很高兴,她想用民心反抗列强,这样就能保卫中国。于是向列强宣战。

    我认为,此时的慈禧已经没有先前理智了。第一就是她开始为权力着迷,想要拥有权利,不愿意放手,所以导致了宣战的悲剧。而第二就是她开始越来越为满清考虑,而不是中国考虑。变法确实会对中国带来好处,但是只要会损伤满清的利益,她就不同意,这就在真正冲突时候显现出来了。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人治国,那么必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中国也无法向前。

    最后我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的光绪跑进了长安,相当的狼狈。而当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开始大肆抢劫,总共赔偿了45000万两,象征着全中国人一人一两,以事耻辱。

    那么在此之后,慈禧该如何与列强相处呢?现在打肯定是打不过了,只能努力维持好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不当罪魁祸首,她要尽量改头换面,尽一切的好感,推行新政,并且不排外。1901年1月,要求变法,称为清末新政。这是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

    1908年11月14日,预备立宪,在13日时,光绪死亡。14日时,慈禧亡。三年后,大清亡。

    那么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她到底是救了大清,还是误了大清呢?其实两方面都有,有救也有误。在前面的阶段,她确实做了很多拯救大清,比如启用汉人平定太平天国,以及支持洋务运动等。

    但是他也同样做了很多误了,我认为她之所以会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慈禧还是在满汉冲突的基础上选择了满人的利益,她宁愿中国弱下去,也要让大清存在,不愿为中国牺牲大清,因为如果大清倒了,那么她就不拥有权利了。而这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她极度恋权,认为执政非她不可,不愿分享权利。但是拥有最高权利的慈禧却生在深宫,并没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对西方和东方的冲突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导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再加上有时享乐。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这就是她误国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慈禧这样保护的大清,最终却还是完了呢?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清朝的朝廷构成。在大清刚刚入关的时候,就遵循着满人为上,汉人为下的传统,并且立为了祖训。而在后来,如果想要发展,那么就一定要启用更多有能力的人,拓宽言路,要有更多人敢去干。而能干的这些人就是汉人,可是因为满汉本来的冲突,所以却是处处猜疑,根本推行不了变法。无法继续向前发展。而大清就是从来没解决过这个问题,一直拖着,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觉醒,也就推翻了这个腐朽的朝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慈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ll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