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仁篇翻译: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学者必须首先认识仁。仁,混然与万物同一体,义礼智信都是仁。认识得到这个道理,用诚静恭敬保存它罢了,不需特意防备检查,不需主动穷尽求索。如果心有懈怠,则必有防备。如果心没有懈怠,何须特意防备呢?有的道理没有得到,所以才必须穷尽求索,保存长久自然明白,何须等待穷尽求索。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
《订顽》意思,(横渠西铭,旧名《订顽》。)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
这道理与具体事务没有相对,非常广大不足以明白它。天地的使用,就是我的使用。孟子说:万物全都完备于我,须反回自身的诚静,这是最大的快乐。如果反回自身没有诚静,那么仍然是外物和自我有相对,用自我去合外物,最终未能含有它,如何能得到快乐呢?
《西铭》篇的意思,就是完备说明这个本体,用这个含义保存它,更有其他多余什么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使用丝毫的力量,这是保存它的方法。如果能保存,便应当有所得。
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因为良知良能,本来没有丧失,只是因为旧日习心没有除去。却须要保存习惯本心,长久便可以夺得旧日坏习。这道非常简约,只是担心不能持守。如果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又不担心不能持守。
精彩点评:
刘蕺山曰:“诚敬存之”而已。而勿忘、勿助之间,其真用力候也…诚者,自明而诚之谓。敬者,一于诚而不二之谓。诚只是诚此理,敬只是敬此诚,何力之有!后人不识仁,将天地间一种无外之理,封作一膜看,因并不识诚敬,将本心中一点活泼之灵,滞作一物用,胥失之矣!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习心。向来不识此理,故种种本心为习心用;今来既识此理,故种种习心为本心转。
宗羲案:说“诚敬存之”便说“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说“执事须敬”便说“不可矜持太过”,惟恐稍有留滞,则与天不相似。此即孟子说“勿忘”,随以“勿助长”救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