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一位叫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自然神学》中,阐述了一个钟表匠理论。具体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见一颗石头,我们当然会认为那颗石头原来就在那里。但是,把那颗石头换成一块钟表呢?我们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在这块表的背后有一位钟表匠,也就是说这块表不会平白无故的冒出来,而是有一位钟表匠打造的。那么类似的,既然钟表匠可以存在,石头匠为什么不能存在呢?乃至创造出整个大自然的“匠”呢?
倘若不出自任何“匠”之手,自然界中鬼斧神工般的设计该如何解释?
为什么蜜蜂的蜂巢里,每个小房间都是完美的六边形?是谁告诉蜜蜂,正六边形的房间,能用最少的材料搭出最大的空间?蜂鸟的舌头非常长,可以伸入花朵深处吮吸蜜汁,从而帮助花朵授粉,花朵的蜜汁也只有蜂鸟的舌头才能伸入。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好像事先设计好的一般。生物的种类如此繁多,物种间的竞合如此精彩,如此完美的设计,若非有个造物主,该如何解释?
现在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才是这问题的答案。但我们需要了解当时人的认知条件。威廉·佩利的观点是符合人类常识和经验的。相比于进化论,反而更违背人类常识。
接下来进入第一小节:造物主开小差了?
十八世纪的人不知道,其实生物并非他们想像中的那般完美。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生物体内有很多糟糕的设计,若真有一个造物主,为何会允许这种不完美的存在?
哺乳动物的喉神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喉神经连接了大脑和喉部,帮助我们讲话和吞咽。奇怪的是,它从大脑出发后,并没有沿着最短路径直接投射到喉部,而是先下行到胸部,绕过主动脉和一根韧带,然后重新上行到喉部,这样绕路的连接,让喉神经的长度达到了理论最短路径的三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8512/822ed41a9d660559.png)
人类的喉神经还算是短的,长颈鹿喉神经的实际长度,比理论上的最短路径要足足多出4.5米。整整两个姚明的长度。神经长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神经的路径越长,所经过的地方越多,他受到损伤的概率越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8512/a52835a529b8d028.png)
长颈鹿的喉神经还不是最长的,它还得给一个物种让位。蜥脚类恐龙中的易碎双腔龙,一个长达58米的怪物。据估算,它的喉神经可以长达38米。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8512/8dd89272b15a42f2.png)
造物主为什么要设计如此长的喉神经?真的是上帝开小差了?
这个问题用神创论是解释不了的,用进化论可以。进化论认为,哺乳动物起源于鱼类,而喉神经的原型在它们鱼类祖先的身体中便已经存在,用于控制鳃部的运动,当鱼进化成哺乳动物后,鳃部下移到了躯干中,喉神经要与喉部保持连接,只能被迫跟着一起向下移动,最终导致喉神经必须先绕一个大弯到胸部,然后再返回到喉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8512/3bb4637661dccb44.png)
总之,动物体内的器官并不都是那么完美的,其中一些器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称得上非常糟糕,另一方面,生物并没有经过什么精心设计,每个物种都是在祖先物种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产物。
喉神经过长的缺陷经过数亿年依然保留着,至少可以说明,这并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缺陷,否则难以逃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
下面进入第二小节:没倒闭的加油站
1950年,美国洛杉矶分校的一位年轻教授,给《政治经济学期刊》投稿了一篇论文。主编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稍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名字的分量。投稿后不久,年轻的教授收到主编的回信说,只要略作修改,便能发表。不久后,经济学里被引用得最多的两三篇文章之一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便诞生了。这位年轻的教授叫阿曼·阿尔钦。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什么呢?
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城市里有好几家加油站,一家开在山顶,一家开在自家后院,最后一家开在路边,谁能赚到钱持续经营下去?是开在路边的那个。至于那家加油站的老板是个天才也好,还是个白痴也罢,都不重要,只要他把加油站开在正确的地方,他就能存活下来。
经济学家很早便发现,商人做生意不会用公式与模型进行演算后,得出一个最优解后再行动,而是不断地试错。况且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是无法算出最优解的,只存在最优的概率区间,在现实中不存在最优,只有是否存活。至于加油站是开在A路旁,还是B路旁,这些都不重要,也许B路更适合开加油站。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加油站在A路上能活下来就够了。就如同哺乳动物的喉神经一样,既然这个错误无关紧要,又何必折腾呢?
最后进入第三小节:环境决定策略
台湾大学的生物学家,在离地面3000米深的地下金矿中,奇迹般的发现了一种细菌,这里没有阳光、氧气,这些细菌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这些细菌利用的是带有放射性的铀,铀在衰变时会破坏周围的水分子,水中的氢离子会被打出来,这些细菌就捕捉这些氢离子。再吃一些岩石中的硫酸盐的成分,最后形成一个化学反应,反应中能量留着自己用,放出硫化氢。注意,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一个以蛋白质构成的生命体,居然生活在一个辐射环境中,如此强悍的生存能力,令人咋舌。因这种细菌因太过独立,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列在哪个生物分类下,现在暂时定名为金矿菌。
人类与金矿菌谁更强大?人类一定无法适应金矿菌的生存环境,金矿菌也未必能在地表生存。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环境所塑造的。
前些年在创业圈中流行过两个词,第一个是“快速迭代”,第二个叫“工匠精神”。
关于“快速迭代”,吴晓波老师在《腾讯传》中,介绍过马化腾做产品的八字真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小米公司的雷军曾在演讲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小米能做成,主要靠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而工匠精神是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做出最好的产品。我们经常见到以工匠精神标榜自身的企业,似乎只要与这四个字扯上关系,客户就心甘情愿的出更高的价格。事实告诉我们,的确有不少靠工匠精神成功的企业。
“快速迭代”与“工匠精神”。这两个词是有冲突的。若要小步快跑就不能十年磨一剑。工匠精神中不存在卖给顾客未完成的产品。为什么两种相互冲突的理论,在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都存活了下来,并回报给应用它们的人巨大成功。如果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与其相反的理论不该是错误的吗?
因为环境的不同,上帝不喜欢单调的世界,所以没有设置唯一正确的答案。没有永远正确的方法与规则,只有最适应环境的策略。
难道没有发现,只有互联网行业喜欢讲“快速迭代”。而传统行业与其恰恰相反,经常标榜自身有“工匠精神”。
在传统行业,人们的需求是明确且难以被颠覆的,餐饮业要的是更好吃,制造业要的是更好用,工匠精神最极致的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可互联网行业不一样,你是很难找到用户需求的,甚至会出现自己臆测的假痛点、伪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便是快速迭代,完善产品。在互联网行业变化地太快,多年基业在一夜之间被颠覆,在这里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这种加速环境中,需要的正是“快速迭代”这种快节奏的策略。
最后,引用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相反,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种一流的智慧,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