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典故】冬至吃饺子,为了纪念谁?

【中华典故】冬至吃饺子,为了纪念谁?

作者: 9f91a6d88d1e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6:08 被阅读143次

相传,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冬至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

《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今日冬至,是中国冬天里白昼最短夜晚最长一日,也是严冬的标志。冬至过后,虽然天气寒冷,但白昼会一天长过一天,直到夏至,达到顶峰,然后周而复始,所谓循环也。冬至时至,同时,也是阳气上升,所以,也称为喜日。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吃饱饭,穿暖衣,居住条件改善,或有暖气,或有空调,不再畏惧严寒,但是,河洛大地,中华大地,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时令民风习俗,深入民心,牢不可破。

今日中午,我在家里吃了饺子。女儿专门做了酸菜馅的和牛肉馅的饺子,打了电话催我回家来吃,外孙女小米也在电话里喊我回家吃饺子呢!我的名言是,吃饭的幸福,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和谁一起吃。今天,家人一起吃饺子,温馨浪漫,其乐融融。我之所知,有朋友飞抵海南,陪着父母吃饺子,也是幸福,更是心安啊!

饺子,是大号,类似学名。其实,河洛大地,原本不叫饺子,叫扁食。现在,大家统称饺子,好像这样显得洋气一些,就如现在流行叫爸爸妈妈,很少叫爹娘一样。而我到福建,一些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扁食馆的门头还有存在。客家人的土楼非常有名,但他们的根在河洛。我曾和导游姑娘攀谈过,她得知我从洛阳来,很热情,多次表明自己根在河洛,令我印象深刻。

河洛文化中,冬至这天民间有俗语曰,“冬至吃顿扁,又不咳嗽又不喘。”,“不吃饺子冻耳朵”,至于为什么,长辈没人讲过,我的小时候怕冻耳朵,有扁食吃,就很高兴,也没有问过为什么。今日冬至,朋友圈里,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不断流传。

冬至吃饺子为了纪念谁?

答曰: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的民俗。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洛阳和南阳,同属河南,根在河洛,老家河南,民俗相同。羊肉乃冬季进食上品,羊肉饺子是冬至饺子的首选。我很乐意相信,洛阳吃饺子的风俗也与纪念医圣张仲景有关。医者,仁术也。医生这份工作,应该是天底下最干净的职业,与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可以同日而语。我们尊师重教,所以有教师节。我们敬重白衣天使和医师,有护士节和医师节。冬至,我建议成为中国医圣节!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毛主席1941年为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亲笔书写的一光辉题词。当代,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先生,而维护中华民族健康的医者无数,名家辈出,医圣张仲景,早已令人高山仰止!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会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此为标志,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

时至冬至,家家户户饺子香。善有善报,善才可以更多。医圣张仲景,万民敬仰。抚今追昔,忽发奇想,能否将冬至设立为“中国中医节”或者“中国医圣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典故】冬至吃饺子,为了纪念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n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