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是怎么样“炼”成的
2009年4月10日晚,似乎与往常没什么不一样,当年明月开始打开电脑,写上几千字的文章,然后发到天涯网站和他在新浪的博客上。但这一次,却与平常很不一样,这是他为这本书写的最后几千字——他终于完成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这段历程竟然延续了3年多的时间。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明月所创造的成绩,数据是惊人的:三年来,《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类作品,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而且,现在这个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当年明月的书有何种魔法竟让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是它的遣词造句间的幽默吗?是的,幽默是必须要说的。从开出朱重八那张幽默的履历表开始,幽默,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在这个系列书里游荡。当年明月开篇就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他这样一个观点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的幽默文风所支撑并得以实现的。于是,一个等级森严、礼法繁缛的巍峨朝堂在他笔下竟然和一个吆三喝四、喝酒吃肉的江湖帮派大酒席没什么区别。在我们印象中,史书一向是庄重严谨的,一贯推崇的是“春秋笔法”,习惯“为尊者讳”,所以史书对当下的普通读者来说往往缺乏可读性。当年明月颠覆性的幽默写法的确是神来之笔,不得不叹服。更何况,一个人一时幽默不是件难事,难得的是他的一个幽默调子竟然浸透在了百万字里行间、横跨了300多年的历史里。
除了幽默,不得不说,一部明朝历史本身也是妙趣横生的。当面明月就说:历史可以写得有趣,历史本来就是有趣的。明朝300多年的历史里,15位皇帝中,既有当过和尚讨过饭的太祖,又有当过逆臣贼子的成祖,更有自封为大将军玩性十足的武宗,还有道士皇帝嘉靖、木匠皇帝天启帝……几乎各个皇帝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趣事。更何况三百年间发生了多少大事、怪事、奇事、荒唐事。而这一切素材又经当年明月这支生花妙笔,更是相得益彰了。可以说,正是有趣的明代历史成就了当年明月,也是当年明月增色了大明往事。
除此,我们还不得不说说当年明月这个人了。在这个读史说史写史成风的时代,为什么是当年明月取得了瞩目的成功,我想这不是偶然的。读《明朝那些事儿》,笑过叹过之后,我们还能体味到什么呢?在这嘻嘻哈哈的语言后面,当年明月还想和我们说些什么呢?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有句名言叫“拒绝低水平的深刻”。诚然,畅销书最忌讳的是刻板的说理,拒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多数畅销书图的大概也是轻松和休闲。但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不得不说,慢慢咀嚼中,会很容易发现,还有一些很深刻的东西值得回味。多少年来,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总是用阶级分析法、历史必然论。所以从正统分析法出发,没有一个皇帝是个好东西,崇祯上吊是历史的必然,明朝灭亡是农民反抗封建制度的胜利,皇位的争夺、大臣的争斗都是腐朽封建制度的产物。所以一部历史便索然无味。但当年明月写史显然是不同的,他是从三百年的血雨腥风,你争我斗的王权更替中跳出来了,跳出了那个一贯地以皇权论史的框框,而把历史写成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人,在这里,每个人,不论所谓的好人、坏人、能人还是庸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朝自己的梦想出发、奋斗,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有人说,这是当年明月特有的“心灵历史法”,显然是成功的,这也是历史本该有的真面目。而且当年明月早超越了纯粹说历史故事的层次。在书中,你能轻易发现,他同时也在评史,一件事情也好,一个人也好,他都有自己独立并独到的见解。李敖说“一部历史,如果仅仅是为太后梳头,给贵妃洗脚,那历史就毫无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明月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畅销书作家的角色,难怪有网友发帖说“要把当年明月的书顶到中学历史课堂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