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卡,我这里有点疑惑,想和你讨论一下。在咱们的产品前期调研阶段,是为了获得用户对现有社交产品的痛点,从而得出咱们的社交愿景和目标,细化目标用户和和得出精准的产品定位。但从你的需求分析来看,从对社会背景的分析,对陌陌的功能活动分析等,已经获取到了用户对社交产品的痛点,从而转化了设计关键词——友好,纯粹的,安全可信的,有趣。推断出了设计目标。那这一次的调研的目的是 想要获得什么?因为咱们现在并没有实际的产品--验证这些设计目标和重新确认设计目标?还是想要了解先有用户的社交产品使用情况?推断他们的社交倾向?最终得到需求?
验证想法为主,其次呢是渗透到用户中了解他们真实的使用场景,我们现在所有提出的这些想法啊构想啊都看起来是没什么毛病,从设计和体验角度感觉是没什么毛病,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真实的目标用户,使用的情景也是基于一个大的环境内的构想和主观看法而已,社交类的产品贯穿始终的核心还是“人”,为什么社交产品难做,好的社交产品更难做,就在于对人的研究不够~功课未做足,毕竟关乎到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搭建,我想真正值得被挖掘的东西肯定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表面,另外,我们的定位有了,但是怎么去靠近定位,肯定是要先了解我们的用户目前的问题和顾虑,因为想真的做到我们的目标,还是先和用户换位思考一下
我们现在带着一个很好的愿景去做,实际上是有很多问题没有扒出来看的
现在的感受是“为了做这个产品而做产品”
嗯嗯,了解了。咱们带着假定的定位去调研。也许到最后,这个定位会随着调研而变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咱们现在的调研目
的是去了解这些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的社交状况。这样就包括了青年人的具体画像和围绕社交产品和设计形式产生的相关问题。
我们要保证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我们的核心目标用户,有一些问题可以定义为筛选题,来区分哪些是我们要深入了解信息的用户,,哪些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嗯嗯,确实是,有些问题我想的较偏了,会更多偏向运营方面的调研了。
我们每设计一个问题都应该对应一个我们想要得到的答案
如果你自己看了这个问题,觉得 它的答案对于我们来说没用,就砍掉
社交行为的问卷,得到更加具体的人物模型,而不是对社交活动看法的问卷。
我的错误应该很大程度上来自这里
就是我知道你是谁,但是我要了解更多你的想法你的深层需求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出一个一定会让你买单的产品
嗯嗯,对,所以一个产品刚开始,其实对于发起项目的人,是有一个模糊的人群划分的。之后的调研是更加了解这个人是谁。
小记
这调研问卷一次真的真的收获很多。让我感受到,知道和真正做起来的差距。还有好多需要学习的的,实践真的可以检验好多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