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心理抚养》第一章,读完“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这一节,更加深刻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教而善”,而有些孩子怎么教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养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今社会,很多母亲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重返职场,一天下来,也就是见见孩子,疏忽了对孩子需求的观察。有的孩子还在0-3岁依恋期,短时间内换几个照看人,以至于孩子对母亲没有建立好依恋。有的父母忙着为孩子挣钱,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没有跟孩子一起,以为孩子很乖,等到发生问题了,才醒悟过来,没有观察出问题。早期养育过程的省略和空白,会造成父母读不懂孩子的心思、需要和愿望。等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会真切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有多远,以至于无法理解孩子的各种叛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父母在身边陪伴,哪怕家境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李玫瑾教授在书中感叹到: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孩子一出现问题,有些父母会很焦虑,李教授说:孩子问题多是身边大人造就的。怎样才能“不教而善”呢?李教授提出做到这点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品行端正,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优秀的父母。父母本身是非常好的人,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经常在家讨论问题。孩子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不教而善。
孩子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当孩子出现问题了,善于思考,善于归因到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家长做出改变,孩子就能改变。
俗话说“养儿知父母恩”,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一路走来,新手父母可以通过与优秀父母交流,可以通过优质育儿书去学习做更好的父母。
也以此篇鞭笞自己要多学习,做更好的父母,不能错过抚养孩子的关键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