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个人吃饭的时候,闲着没事刷起了知乎。碰巧就遇到了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高铁上的盒饭好吃吗?”
我可不是常年依赖交通的出差党,也不是踏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发烧驴友,我只不过是个“吊儿郎当”、放荡不羁的大学生。
虽说旅行经验缺乏,可一直怀揣着环游世界的梦想,也正好坐过小孩哭声遍地的二等座,吃过神一般的高铁盒饭,因此,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夸张,不轻浮,作为一个口味刁钻的浙江人,我相信自己对于美食的品鉴力还是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
因此,我准备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每一个读者——高铁上的盒饭味道挺好!
于是我兴冲冲地看起了其他人的回答,希望能够找到印证我观点的论据。
然而,我却看到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足以令我惊讶的回答。
有人批评味道太甜,有人嫌弃口味太重
有人赞赏种类多样,有人咒骂特色缺乏
有人拿盒饭的价格说事,甫一开始,就质疑它的价值
甚至有人通篇抱怨,抵制每一个心怀善意,准备去尝试的人
……
我愣住了,不敢妄加评判、否定他人的回答,更不敢完全肯定、支持自己的答案。
因为——每个答题者都在标榜自己的个人经历,每个人都在陈述完全主观的事实。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每个人都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经验的感受者、传承者。
可是,所有正确的回答加起来,却给了提问者完全错误的引导
即:没有方向,混乱不堪。
在网上类似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也许每一样食物都能成为发问的对象。
牛油果好吃吗?
翻糖蛋糕好吃吗?
Monster饮料好喝吗?
……
当我们企图接触一样新事物时,第一反应似乎并不是主动尝试,大胆体验,反而是怯懦地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胆小地发问,以他人的感受作为判断的标准?
我们总是夸耀自身的理性,特立独行不被体制束缚,清新脱俗独立于尘世。
但是,在“吃”上面,我们却没有自信独树一帜,没有勇气忤逆大流;我们羞于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们害怕未知的体验。
我们永远在参考他人的意见,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
想到这里的我,毅然决然地闷下一口咖喱鸡块,重新盛满海带汤,感叹一下食物的美好,为接下来的胡言乱语作铺垫。
每个人对食物的感受都是与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吃,其实是一种个人融入社会的行为。用个人的身体,享受社会提供的资源。
本质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
而不同的主观个体与相同的客观事物相碰撞,结果只能是千差万别,包罗万象。
外化出来,便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口味。
汪曾祺在《谈吃》里这样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成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当食物的味道没有处于大众接受线以下时,他人对某一食物的看法,其实于你,完全没有借鉴意义。
所有看似诚恳、热情,却出自他人口中的回答、建议,说到底,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我们谈吃,必定是建立在独立、理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愿意包容多元文化,敢于体味新生事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评判权,空口无凭不如去尝试,呆立原地不如主动出击。
葡萄酸吗?等你自己吃到葡萄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