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古代有哪些蔬菜

摘抄,古代有哪些蔬菜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4-02-19 21:02 被阅读0次

蔬菜,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食物了。它自上古时代起,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但您可能不知道,在古代,即使您贵为秦皇汉武,你也吃不上你现在喜欢的蔬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蔬菜的顶配就是大萝卜。别看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吃荔枝很有名。但是她如果有一天需要斋戒吃点素,能吃到的最好的蔬菜可能也就是白菜了。

古人的餐盘可能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那古人到底能吃上哪些蔬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本土五蔬

《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

例如我们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听起来是不是一种很高端蔬菜?

但其实它就是池塘里的浮叶荇菜,有清热利尿的功效。怪不得诗人见到淑女就想起了荇菜,难道是求之不得,怕上火?

而除了荇菜,先秦时期另一流行的蔬菜就是荠菜。它在立春后开始生长,民间流行着“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荠菜,从诗经里一路走来,在《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辛弃疾《鹧鸪天》中,也有关荠菜的描写,“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很早就开始食用荠菜了。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里说,“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zū)及羹亦佳”。意思就是说荠菜味道鲜甜,人们常用它的叶子来做腌菜或者羹汤,味道都不错。

而发展到了汉代,人们的餐桌上主要有五种蔬菜,分别是葵、韭、藿、薤(xiè)和葱。

今天如果我们穿越回去,恐怕只识得五蔬中的韭菜和大葱吧。而这两个也是延续至今,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如果说五蔬中谁是以往的流量担当,那必然是葵。它可不是我们熟悉的向日葵,而是冬苋菜,冬葵。

我们常说的“青青园中葵”中的“葵”就指的就是这种蔬菜。在《齐民要术》中,首篇记载的也就是这种蔬菜,《本草纲目》里又把它称为“五菜之主”,可见“葵”在以前对人们来说是多么常见、重要。冬葵喜冷凉湿润的生长条件,因此这种蔬菜多生产自我国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湖南湖北等地区。冬葵植株和叶片长有长毛,梗内带有粘性液体,食用部分是叶片和菜梗,可以清炒或煮粥,吃起来嫩滑爽口。野生的冬葵菜常生长在田野和地头。它还有很多近亲,比如我们常见的锦葵、蜀葵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葵”代表着“忠孝”之意,具有梅兰竹菊同样的高洁秉性,如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论侠》中: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而“五蔬”中另一个让人陌生的就是霍,它可不是指藿香正气水的藿香,而是指豆叶子,也叫做豆藿。这种蔬菜虽不适口,但对于古时老百姓来说可是救命的饭食,古有说法草根阶层为“藿食者”,与之相对的是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又称“肉食者”。这种吃豆叶子这种吃法是在古代食物匮乏的年代,在不影响豆子生长的前提下,采摘豆叶子作为他们果腹的饭食。

如今大家食用的“豌豆尖儿”就是“藿”,只是我们与古人吃的目的不同了,给人的体味和享受自然也就不同了。现在豌豆尖儿可是我国南方人的最爱,比如四川、重庆和一些江南地区喜欢拿豌豆尖儿涮锅吃,当然也可以用来清炒、煲粥、煮汤甚至凉拌食用。

而五蔬中最后一个比较陌生的则是:薤。它也称藠(jiào)头,和葱长得很像,我们日常也很容易把它和蒜弄混。这种蔬菜原产自于长江流域,种植与食用历史足足有四千多年。在古代著名挽歌中,就有专咏之《薤露》:“薤上露,何易,露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它在我国北方并不常见,倒是在我国江南地带流行与糖醋搭配做成糖醋藠头,川渝地区则喜欢把它腌制成泡菜使用。

二 三次外来蔬菜热

除却本土的五蔬,我们今天喜欢吃的很多蔬菜其实都是引进的外来品种。 

例如我们熟知汉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大量蔬果也是在那时开始跟随张骞进入中原。而这其中最受国人的欢迎,当属大名鼎鼎的香菜。

根据唐代《博物志》的记载,香菜和大蒜一样,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被传入中国的,不过当时香菜并不叫香菜,而是被称为胡荽(suī),后来又有元荽、盐须子、漫天星等名称。

它之所以被称为香菜,是因为它作为调味料放入食物中进行烹煮时,总是能散发一种香气,因此香菜这个名字更受大众所接受。

据说,在当时香菜比大蒜更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它的作用比大蒜更大。它不仅能作为调味,还能作为药物使用,比如《本草纲目·菜部》就提到过,香菜一共具有九种药用功能,尤其对痘疹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因此古代人把香菜当做万能药使用,许多中药中都会加入香菜。

那时,中原人对从西域来的外国人,基本都统一称为胡人,因此许多进口的外国蔬菜,都会被打上一个“胡”字,比如大蒜叫做胡蒜,香菜叫做胡荽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蔬菜的名字也在不断地改变。还拿大蒜和香菜举例,西晋爆发五胡乱华时,当时建立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觉得这些带有胡字的蔬菜有污蔑性,因此就开始了改名行动,比如胡瓜改成现在黄瓜,胡荽改成原荽等,许多蔬菜名的第一次大规模改变,就是这么来的。

而到了唐代,由于隋唐的建立者们都是关陇世家出身,这里胡汉混杂,他们对西域的渴望比两汉时期更强烈。

在这种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下,最终引发了第二次外国蔬菜进口热的出现,不过鉴于隋唐人更偏爱口味上的快感,因此这次外国蔬菜的进入,不再以大蒜、香菜等重口味蔬菜为主,而是换成了口感更佳的莴苣(wō jù)、菠菜等。

莴苣如今算得上大众眼中的常规食材,但那是因为自它进入中国之后,经过数百年大规模种植形成的结果,在隋唐时期,莴苣可是被上流人士视为珍品的,因它不同于过去蔬菜的极佳口感,莴苣还有千金菜和生菜之称。

这种被上层人士追捧的现象,直到宋朝仍然存在,比如南宋的《清波杂志》就提到,宋高宗在视察南京的时候,就因为想吃两篮生菜,让随从官员不得不在丹徒的辛丰镇进行紧急采办。莴苣的价值水涨船高,成为上流人士的佳品。

虽然莴苣是隋唐宋三代的佳品蔬菜,不过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莴苣最早并非在隋唐才开始进入,根据宋代陶谷所写的《清异录》曾这样写道:“西域呙(guō)国使者来汉,有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因此推断莴苣最早应该是在西汉张骞之后传入的。

不过相比于莴苣,来自波斯的菠菜才是隋唐时代的最爱,菠菜又被称为赤根菜、波斯草。根据《唐会要》所记载的“太宗时,尼婆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实如蒺藜(jí lí),火熟之,能益食味”这一句可以看出,菠菜最早传入应该是在唐朝时代。

唐朝时代的百姓和贵族,到底有多喜欢吃菠菜呢?这个可以从《食疗本草》一书中窥探一二,书中写道:“服丹石之人,食之佳。”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服食丹药的人,可以通过吃菠菜进行排毒。

要知道唐朝时代道教是十分鼎盛,许多皇帝特别喜欢吃丹药,不过丹药的重金属毒性很高,不少道士为了炼丹药,也得经常尝试吃丹药,因此中毒的不在少数。而菠菜较好的解毒特性,就是皇帝和道士最需要的蔬菜,从而深受皇帝和其他上流人士的追捧。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大航海时代,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再加上郑和下西洋,为一大批外国蔬菜进入中国提供契机。像现在云贵川最喜欢吃的辣椒,以及可口的西红柿、胡萝卜等,就是从明朝进入中国的。

从胡萝卜、西红柿、辣椒这些外国蔬菜的样子和特性能够看出,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口感都不错,而且颜色特别鲜艳,这让素来对红色情有独钟的明朝人,对它们天然有种好感,随后这些蔬菜传遍中国,像川菜、湘菜就是在辣椒的进入之后,才逐渐在国内打响名声的。

关于辣椒进入明朝的时间,最早记载在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面提道:“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本书是在万历年间出版的,因此大致推断辣椒的传入,最早是在万历时代的前后,而康熙时代出版的《山阴县志》也有一定的记载,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浙江人士,因此可以推断辣椒是由海上进入中国。

既然辣椒是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的,那为何最后成就辣椒的,却是四川这些内陆省份呢?

这其实与四川和浙江人的饮食习惯和居住环境有一定关系,而且在一开始辣椒、番茄进入中国时,都是作为观赏植物,而非饮食蔬菜而存在,甚至是现在最喜闻乐见的番茄,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右,才逐渐成为中国餐桌的一部分,因此辣椒没有在浙江地区流行就并不令人奇怪了。

外国蔬菜的进入和广泛流行,其实是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在清朝之前,历代王朝与外国文的交流都十分频繁,外国蔬菜让中国的饮食变得更加丰富,反过来也证明了一个文化的强大和发展,是建立在开阔的文化交流,而并非故步自封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古代有哪些蔬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wv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