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95179/6519dc44a754b462.jpg)
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湟中县,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为国内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西北地区藏教活动的中心。壁画(唐卡)、堆绣和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
我虽非佛教徒,但,佛在我心中无比崇高。不光因为自孩童时就惊异佛法无边以及忽隐忽现于佛身背后神秘的光环,更拜服于,他们艰苦卓绝的修行和无悔无怨的执念。因为有这种割舍不了的情愫和冥冥当中自然的指引,在我不断成熟的身体和生命中,都有佛的庇护。无论是矗立于名山大川之巅的金碧辉煌的庙宇,还是曲径通幽的落寞的禅房,都有我虔诚和敬仰的足迹,还有无比感动着的心路。
很早就知道塔尔寺,于是有了西宁之行计划之后,渴望拜谒的心情就一天一天滋长旺盛。今天,我终于踏进了这方号称雪域净土的神圣宝地。进入寺区,首先直奔大金瓦寺。大金瓦寺是塔尔寺的核心建筑,宗喀巴大师就诞生在大金瓦寺之下的这块地方。相传,当年宗喀巴的母亲香撒阿切生下宗喀巴之后,在脐带滴血的地方竟长出了一颗菩提树。宗喀巴自幼习佛,十六岁赴西藏深造。走后六年,香撒阿切念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和一封信,叫宗喀巴回家一唔。宗喀巴为学佛法决意不返,含泪写了回信并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信中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修建一座佛塔,就当如见我面一样。第二年(1379年),香撒阿切就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了一座塔,名为“莲聚塔”,因先有塔再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于1577年初具规模,鼎盛时期住寺活佛有80多位,僧众超3600人,成为甘、青、川、藏地区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和宗教胜地。宗喀巴大师一生在学问修持方面有很高造诣,于53岁创立格鲁派即黄教,至今为我国藏地第一大佛教流派。
大金瓦寺外的石阶上,众多的朝拜者磕着长头。他们不同肤色,衣着各异,有男有女,有健硕的壮年也有孱弱的老人和精瘦的孩子,他们都是一身尘土满脸沧桑,你起身,他伏下,一眼望去,连绵不绝。“啊嘛呢叭咪吽”的念诵低沉回响。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最虔诚的祈祷方式,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种方法。虔诚的教徒一生中磕长头十万次是必须的修行,一般从早到晚不间断,也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些俯仰跪拜的人丛里,你看不到一点浮躁和机巧----双手合十、触额、触口、触胸,两膝跪地,五体投地,前额叩地,站起,再敬拜,再跪叩……一丝不苟,小心翼翼。有些教众从自己的家乡一直磕长头到西藏,白天黑夜,经年累月,匍匐前行。一路的水滴石穿,一路的矢志不渝。望着这些跪拜的人们,我不由地心潮澎湃,眼睛潮湿,痴痴如入定一般。从他们坚定的眼神和匍匐的身影里,我仿佛也吸收了血气和精华,浑身有信念的力量充盈。
步出大金瓦寺,沿长阶而上,就是著名的班禅行宫。班禅行宫建于1650年,既是达赖喇嘛和班禅来塔尔寺的行宫,也是塔尔寺历任法台的寝宫,又名“吉祥新宫”。宫内经幡高挂,彩曳飘扬。一层为诵经之所,素雅静穆,二层为四合小院,即为达赖和班禅下榻处。拾级登上最高台,居高临下,塔尔寺尽收眼底。塔尔寺于莲花山中,沿山沟两侧绵延而上。殿宇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雕梁画柱香烟缭绕,在下午的余晖里,更显佛光普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6695179/455beb9546460504.jpg)
“塔尔寺三绝”中,堆绣和壁画似曾相识,唯有酥油花我首次见到。顾名思义,酥油花,是用酥油为原料制成的佛教题材的立体画卷。但不可思议的是,酥油花只能在低温状态下才可成形,大约10度左右,而人体的温度是37度。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手掌是没法制作酥油花的。于是,这些艺僧们,把自己的手泡在冰冷的雪水里,感到手掌麻木的时候,才捏起酥油进行制作,在手掌恢复体温前,再泡至冰冷,如此往复。一幅大型的酥油花一般从当年十月开始,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五展出,制作耗时三个月。真的难以想象这些艺僧们当时的心境,他们在经历怎样的磨难,才将这色彩逼真犹如盛开在春天般的花朵和佛教人物情节故事呈现在佛祖、教众和百姓面前。这些艺僧们,在制作完毕后往往身形枯削,手关节踝关节难以伸展疼入骨髓,有的甚至落下终身残疾。在正月十五那个隆重的日子里,他们同全寺僧众和远近信徒一起拜服在自己的酥油花下,拜服在佛的信念里,拜服在自己的灵魂里。
走在塔尔寺的暮色里,忽然就下起了雨,真是人间净土!是要洗去一天的尘嚣吗,还是给那些依然拜伏的人们以清凉,抑或是给我们这些匆忙的旅人一点湿润的记忆?我把眼光再一次投在这块古老神秘的土地上,做深呼吸,将一天的心灵体验沉淀到灵魂深处。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内心深处时常会砰然念起,念起这暮色里塔尔寺的佛光,念起行走在塔尔寺每个角落里的自己,以及,一颗苍茫的心奔波在路上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