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走廊名族众多,山川阻隔,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由于“山高皇帝远”,中原强势文化远道而来,常常会产生衰减或变异,为个名族的生态文化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里的原始宗教神秘多彩,佤族的葫芦崇拜和木鼓崇拜,彝族的土主崇拜和花神崇拜等,都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让人强烈的感受到童年人类对自然神和人格神的希冀和依赖。
三江走廊各名族的原生态文化和原始宗教有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有节庆文化,婚恋文化,生育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服侍文化,建筑文化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江走廊,围绕人类繁衍,生存,死亡三大主题,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农业崇拜,生殖崇拜随处可见,有的还发展成为民间宗教,出现了宗教经典和教义体系。
这些原始宗教和民间宗教是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影响很大。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里特征和道德规范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风俗习惯,都有特定的宗教崇拜。可以说,庙宇就是学校,祭坛就是诗坛,祭司就是法官,神像就是艺术,神话就是文学。
——灵魂崇拜留下了双柏彝族的七月十五节;
——祖先崇拜留下了纳西族的三多节、各地瑶族的盘王节和苗族的花山节;
——生殖崇拜留下了楚雄双柏县彝族的跳老虎节和豹子生节,南涧彝族的哑神节,弥勒阿细人的祭火节,石屏彝族的跳鼓坡节和红河壮族的花王节;
——火神崇拜留下了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弥勒阿细人的祭火节,德宏景颇族的取新火节……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浸润着原始宗教余韵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这些歌节都成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狂欢节。传说原来彝族和白族都在同一天过火把节,大家互邀共度佳节,但时间安排不过来,于是大家商定,彝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白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这样,各族的兄弟姐妹你来我往,互相做客,共同狂欢,祈求吉祥。泼水节则是傣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共同的狂欢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