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
漢族的族名由来

漢族的族名由来

作者: 苏漢泽 | 来源:发表于2019-10-13 11:52 被阅读0次

汉族得自汉人,汉人得自汉朝,这个毋庸置疑。

但我们除了自称漢人,还至少广泛的称为唐人,遍布国外的唐人街就是明证。所以,之所以最后选择“漢”作为族名,背后还肯定还有其他缘由。

当然,「漢」首先得成为族名的备选项之一。这个结论得从两个方面,至少三个历史阶段来说:

两个方面是自称与他称,三个历史阶段是唐之前,唐至西方大规模入侵(1840),近代:

唐之前的南北朝阶段,中原大地是胡汉杂处,民族冲突相当激烈的历史阶段,该阶段的史书中就已经出现“汉家”、“汉地”、“汉儿”、“汉女”、“汉人”“通胡汉语”等词。北朝的建立者在当时来说,基本是外族。所以北朝的相关史书出现的「漢」字相关词语,就属于他称。但这个阶段,明显还是汉朝影响力比较强的时段(一者,汉亡不远,二者,內迁的各族,基本肇始于汉朝),所以,这个阶段的“漢人”概念,其实还夹杂者比较多汉朝内涵。算是“漢族”族名的肇始阶段。

而我们最后能融合內迁的五胡(诸胡),其实依靠的是更早的“中国人”、“中原人”的地域文化概念。彼时的“中国人”指的是地处中原以及崇尚中原各历史朝代创立的文化(特别是诸子百家)的人。也就是说,內迁的五胡,给自己的最强內迁理由是,中原值得扎根,中原文化值得学习。这也是为何五胡政权大都“汉化(在他们心中,或许是中国化)”

唐之后,汉朝的影响力减弱,此外,这个阶段其实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以明朝建立为分界。唐明两朝之间,大体是两宋,对应的北方政权(辽金元),其起家地都在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因此,对待中原文化上与南北朝的北朝政权采取完全不一样:、

北朝的北魏政权,自孝文帝迁都后,禁北语,禁胡服,几乎全盘汉化。而辽创契丹文,金人仿契丹文与汉字创女真文。而蒙古人走的更远,其八思巴文属于拼音文字,有音无义,类似音标。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拼写一切语言"的(朝鲜的训民正音被认为某种程度参考了八思巴文)。

虽然北宋亡于金朝,但北宋最大疆域也未曾掩有汉地。所以漢人这个概念在这个阶段基本限于自称,因为辽金统治着部分汉地,所以“漢人”这一概念随着朝代而变迁:

辽朝的统治,类似“一国两制”,分南北院,“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所以辽朝漢人概念基本指辽国统治的漢族人。而后来契丹人基本汉化。所以到了金朝,汉人(契丹)、燕人一般指原来的辽人主体(契丹人,幽燕漢人,乃至渤海人),而称河南、山东被金新征服之地的汉人称为“南人”。而元朝统治者将子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直人和原来在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南人指南方汉人和其它各族人。

因此,“汉人”的概念,作为他称,在辽金元时代,产生了分裂和收缩。基本不算是族名,而指某时期特定区域的漢族人。

明朝漢人建立,而且疆域除了汉代的部分西域,基本上实现了覆盖,所以明代也多自称漢人。而清朝入主中原没有辽金元三代那么复杂,所以“汉人”概念基本指汉地之人,大体等同族称。同时由于满汉相对而称,更加强了“漢”的民族含义。而清朝对外自称,则沿用最古老的“中国人”概念,还有周人所创的“华人(华夏)”概念。“中华”一词,就是以上概念的拼凑(始于晋代)。

但隋唐之时,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开始,日本船可以从九州直航长江口,不必再走渤海),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突厥、吐蕃)强盛,所以陆上贸易受到很大干扰。史载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这说明大规模的对外航海贸易,开始于唐朝。  网上有文章称: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

日本京都,就是仿长安城建的,建成时间794年,正是开元盛世之后半个世纪,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唐朝对海外的影响。  而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还有,据日维的解释,唐物(からもの)是所有中国制品的雅称。而且不仅指中国制品,还包括了亚洲诸国的制品。

这种情况,估计源于“唐”在海外先入为主,此外,中原政权一直没有对海外的土地产生兴趣,因此宋明两代对海外政权都乐于接受“唐人”的称呼。

至于满清之所以对外强调“中国”、“华人”,而不接受“唐人”称呼,估计因为唐朝曾将东北纳入治下,在东北建立了两个都督府。尝试直接管理东北。

因此,“漢”作为漢人的自称,自汉代开始就绵延不绝,但作为他称(或说真正的民族概念),从历史文献看,到清朝才算真正的确定。

不过,作为民族含义的“漢人”,其实从契丹人创造契丹文开始,就已经生发。因为五胡乱华时代那些內迁外族,到唐代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漢族中,契丹女真这些新兴的民族,正是看到了漢族文化的强大同化能力,产生了民族危机感,所以才迫切的在建立政权后马上创制本族的文字。

所以,从真正民族文化内涵来说,漢字的基本定型(汉隶)可看成漢族完全成形的标志。所以我们的文字叫漢字,我们的族名叫漢族。

因此,从最严格的逻辑来说,漢族源于漢字,漢字基本定型于隶书。而隶书首次作为官方文字,始于漢朝。

当然,以上逻辑是以漢字源流及演化过程很清晰的当前眼光看。但对于1840之后的族人来说,面对无能的朝廷还有咄咄逼人的外敌,若想奋起抗争,就必须举起一面大旗来团结那些想要抗争的族人,在那个时间点,民族主义或许就是最优选择。

正如上面所梳理,因为“漢人”的概念在历史上存在多重含义,所以在西方民族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发展出“漢族”这个概念:

1895年,被孙中山誉为“共和第一烈士”的陆皓东在《就义供词》中慷慨陈词:“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要知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介绍日本著作时,大量使用了“民族”一词,同时还使用了“汉族”、“蒙古族”等称谓。 1903年,邹容在著名的《革命军》一书中大声疾呼:“中国华夏,蛮夷戎狄,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区分人种之大经乎?” 蔡元培在《释仇满》一文中强调“吾国人一皆汉族而已,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 刘师培在《黄帝纪年论》一文中认为:“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黄帝者,汉族之黄帝也,以之纪年,可以发汉族民族之感觉。” 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主张“四万万汉族之可兴,则宜大倡革命,毋惑保皇”

从上面一些记载可以看出,起初“汉族”与“华夏”、“中华民族”等称谓是混杂使用的,含义近乎一致。“中华”一词起源于晋,《晋书》中至少出现过四次55,是由“中国”和“华夏”复合而成,其义与“中国”、“华夏”大致相同(在我看来,中华一词在晋代提出,目的就在于消除汉朝的影响力,部分原因估计也是因为胡族內迁,需要一个更包容的国人(族人)称谓。而作为后提出的并且欲以之消除汉朝影响的,必然是比“漢人(漢族)”更宽泛的概念):

20世纪初,就在“汉族”一词开始普遍使用时,借助中华一词,“中华民族”也诞生了,其最初的使用者是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最初的含义与“汉族”相同。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这可能是“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出现。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认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 1906年萍浏醴起义檄文中称“中华汉族”,干脆将“中华民族”和“汉族”合二为一,形象地诠释了二者的一致性。

中华民国建立后,满汉矛盾消解,“五族共和”说大倡,“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化,开始指代更高层面上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体(有点类似晋代提出“中华”概念的语境):

1919年,孙中山在解释民族主义时说:“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相对的,其实是将“漢族”称谓的历史缘由梳理清楚,更加明晰的确定“漢族”的真正内涵。

1934年,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不赞成把“华”、“夏”、“汉”等而同之,用“华族”、“夏族”来替代“汉族”作为族称的做法。他认为:“「漢」字用为民族之名,久以不关朝号。如唐时称汉、蕃,清时称满、汉,辛亥革命则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是也。此等岂容追改?夏族二字,旧无此辞,而华族嫌与贵族混”。力主继续使用“汉族”作为族称。

其论说理透彻,仅从纷繁的历史中梳理出这种结论,可见其梳理历史之功力。前文力图从各民族文字创制和漢字演变的角度侧面论证吕氏以「漢」作为族称的结论,望能使之更明晰。

以上是以现代眼光基于历史与文化逻辑对「漢」作为族称的分析。

但先秦有“诸華”、“诸夏”,晋之后出现“中华”,唐之后出现“唐人”,这些都是族名的备选项。对古代的人来说,他们选择“漢”作为族名,并没有(也不可能)太多涉及前文所提及的理由,我猜测,就跟起名,在可以选择的条件下,从几个备选的名字中,选个最大气的。

而“漢”基本没任何贬义的相关词组,而由“星汉”一词,能联想到“光明、灿烂、广大”之类美好的含义。而备选的“唐”却至少有荒唐一词包含贬义。至于“中华”一词的“中”字,某种程度更倾向表示地理,不是作为族称的好选择。而“華”“夏”两字更加久远(本义湮灭),此外我族真正的行政统一,始于秦朝。

所以,古人选择「漢」作为族名,或多或少都跟「漢」字的含义有关。

再者,虽说漢族的最初由来为漢朝建立这个相对随机的事件。但漢朝来源于漢水,而漢水的「漢」却并非“阿猫阿狗”之类很随便的一个字。或者换句话说,漢朝以前的很多国号,其实都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存在。

我们是以农业立族的。所以,秦汉之前古国,真正能够发展壮大的,其国号大都跟农业有相当的关联。战国七雄中,赵魏韩是后起的,源于三家分晋,所以,战国七雄源于五个古国:秦晋齐燕楚。这五个国号中,以古文分析,恐怕只有国号“楚”与农业基本没关联。但楚地上古为三苗,更早则是蚩尤族。「苗」就不用说了,「蚩」恐怕与农业也有关(尤恐怕是作优解,蚩尤其实是蚩王)。而「楚」的构形与发音某种程度也能与「蚩」字扯得上关系。

因此,「漢」字,并非仅仅作为一个朝代符号或者最多是“星汉”所延伸的壮丽含义(虽说这很可能是隋唐之后仍然选择“漢”作为族称的部分原因):

源文析字——析“漢”

篆文「漢」从堇(或曰黄省),金文「漢」有从难的。

对部分的金文「堇」和「难」来说,「黄」才是其构件:

乃至金文「漢」字,其实也从「黄」(确切的说,是甲骨文「堇」之含义):

所以,解析「漢」字之前,必须先梳理清楚「堇」乃至「黄」的真正含义:

黄帝真的存在吗?

「黄」字在以上文章中已经解析过,现整理如下:

摘自汉语多功能字库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黄」字的古文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间类似“田”字的构形,另一个象人的躯干或者箭头。然而考察古文「矢」:

由上图看,甲骨文的「矢」箭尾要么交叉,要么表示箭尾的两笔是外撇的,与「黄」字下部两笔的收笔明显垂直向下不同,而金文的「矢」有明显的箭头象形;相应的,部分金文的「黄」字估计是要免除误会,所以在其上部加上类似发髻或口(类草字头或“廿”),以代表头部的构形来明确构形含义。是以「黄」字指的是人躯干上(或躯干上穿戴)的某物,具体是什么要参考其他线索。

古文中以「黄」字为部件构造的字里面,应该只有广(廣)字现在还比较常用,只是现代“广”字常用义广大与「黄」字关系不大,也因此「廣」被简化为“广”。庆幸的是,笔者还发现一个常用字的金文构件使用的是「黄」字,那就是艰难的「艰(艱)」字。那么,我们来看看「艰(艱)」字的古文:

      「艰(艱)」字甲骨文的左部构形解为“鼓”基本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对整个字,汉语多功能字库网认为:全字會一人在鼓旁守候之意,以便擊鼓報告艱險之事(參郭沫若、唐蘭)。

        我认为,一人守候鼓旁的说法,可说较为贴近甲骨文「艰(艱)」的构形,然而会意击鼓报告艰险之事之说则有点牵强。

        甲骨文「艰(艱)」字构形差不多就是一个人(或叉手站或跪坐)独自守候在鼓旁,精简的说法其实是放哨,而值守放哨意味着漫长的等待,而且是等待某种意外的出现。而在荒蛮的古代,意外通常等同于危险,所以放哨者的责任相当重大,是以值守意味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甲骨文「艰(艱)」字会意艰难辛苦应该是从这个角度引申而来。

        如此,则甲骨文「艰(艱)」字的右部应该是一个人紧张的守候,屈膝或者双手交叠的构形,都为了突出紧张。而鼓在那个年代应该还并不常见,而守候在鼓旁,基本就意味着军队出征在外,放哨者随时要注意敌人的出现。

若从鼓指代军队这个角度看,「艰(艱)」字的金文构形就好理解了:左边构形就是指代军队,右边构形就是披甲值守于火堆旁的哨兵。显而易见,「艰(艱)」字构形的的重点就在放哨(「堇」字始终是甲金文「艰」的构件之一),而军队哨兵的重点在锐利的眼神,于是,军队慢慢发展出专门的哨探,甲金文「艰」字构形在后来变成「艱」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黄」字的构形也明确了,那就是一个人身上披着衣甲(或披甲的人)。由于古代工艺简陋,那时候的衣甲只保护内脏所在的躯干部位。后来由于青铜甲是黄灿灿的,所以「黄」字引申出颜色的黄,最后成为常用义,但其造字本义仍留在「廣」字中,下为「廣」字古文:

摘自汉语多功能字库

「廣」字从广从黄,「黄」字由披甲人的构形本义可以引申指代军队,「廣」的构形本义就可理解为集合军队对外扩张,差不多等同后起字“扩”。用例在秦孝公《求贤令》中可体现:“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还有成语集思广益的「廣」。

甲骨文「堇」构形所表示的“放哨”与「黄」字所表示的“披甲之人”其实都能指代军队,而军队的基本作用,是“守护”。这也是为何甲骨文「堇」在金文中多数被替换为「黄」。

「漢」为我族族名,始于汉朝,但金文中,「漢」字出现不多,且算得上构形各异,至于甲骨文,目前一般认为还没发现。因为漢族尊黄帝为始祖,而金文中作为构件「堇」「黄」两部可以相互替换。所以我将「漢」字的解析放到这里:

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漢」字,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甗(《集成》949)。而后是春秋的敬事天王钟,战国的鄂君启铜节。以上青铜器的铭文内容,基本都提到了江汉平原的相关地名。

参考阅读

所以,从“难”的「漢」字是后起字。估计是为更明确表示「漢」字含义而添加的构件。但是,现在网上有种看法很流行,就是将最简的「堇」字(甲骨文「艱」右部(缚手站立)的构件,如下图)

最简的「堇」字

理解成是受刑哀叹(哀嚎)的人,进而由「難」、「熯」两字为附证,以及“汉朝得自汉王,汉王得自汉中,汉中得自汉水”,说明「漢」字(汉水)的最初含义为“受难之地、流放之地”。

对这种看法,我点评如下:

其一,由甲骨文「堇」分化出「熯」字,只能说明甲骨文「堇」存在歧义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熯」字所表达的“干旱”含义,在战国时代就出现异体「旱」,更重要的是,「旱」后来基本替代了「熯」字,在典籍中,表示“干旱”多用「旱」字。

对比「堇」字与「艱」字在篆文之后的稳定性,理解其共同构件(上图最简「堇」字)时,不该借助「熯」字解析「漢」。

其二,金文「堇」字与「艱」字的共同构件(上图最简「堇」字)多数替换为「黄」,这一现象说明为了避免与「熯」字相同构件产生的歧义,所以将甲骨文中表示“哨兵”的构件(上图最简「堇」字)变成近似含义的“披甲的人(军人)”「黄」。而后来,更是出现了「熯」的异体「旱」,这种情况下,「熯」的解析可如《说文》认为的那样,从火,漢省声。因此,借助使用频度可谓最低的相关字「熯」来解析「漢」,可谓舍本取末的行为。

其三,关于「難」相关的青铜铭文如下:

9713(《殷周金文集成》编号), 季良父壺:其萬年。霝冬難老。 10151,齊大宰歸父盤:台  壽。靈命難老 285,叔尸鐘:用旂 壽。霝命難老 2840,中山王 鼎:此易言而難行施。。。。 邦難寴。 人才彷

很明显,金文「難」的含义都是指困难,而并非“灾难”,更别说什么“流放之地”相关。

  以本文所解析的「堇」与「黄」两字的含义去解析「難」字:军人(或哨兵)的作用是一体两面的,保护所属,驱赶(警报)敌袭。那么,若「難」字的构件「隹」为一般鸟类,理解为则「難」可理解为驱赶飞鸟,守护粮田。

但「難」与「雒」两字,都晚出于西周晚期,加上严格来说,「隹」是翼展比较宽的大鸟,这类飞鸟,要么是如鹰隼一类的猛禽,要么是如大雁一般的候鸟。因此,「難」字的构件「隹」还可能「雒」省,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候鸟的到来,可能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损失。

虽然「艱」和「難」是近义词,但将「艱」字替换到上面几个青铜铭文的「難」字上,明显不对味。因为「艱」字倾向于表示“艰辛、辛苦”,但「難」字倾向于表示“困难,完成可能性低”一类的含义。而「難」的构形为驱赶飞鸟(候鸟)的话,正和其使用含义完全贴合。

所以,无论从「熯」还是从「難」,所推论出的「漢」字表示“受难之地、流放之地”的结论,虽然有那么点道理,但都经不起推敲。

        「難」字解出,那么战国文字「漢」从“难”的原因就清楚了:

如上图,江汉平原是候鸟迁徙中线的主要途经地,其南方的洞庭湖,更是一部分候鸟的越冬地。因此,从“难”的战国文字「漢」,我认为是特指洞庭湖周边的汉水下游。

「漢」在成为朝代名与族名之前,那就指的是汉水。算上没改道前的西汉水,汉水大部分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两列大山近距离夹持下,汉水流域仅有少量河谷盆地,古代若在此处进行农业,那两边山林里的鸟儿将是相当严重的祸害。因此金文「漢」造字可谓相当贴切:从“堇(省火)”从水,表示需要放哨(驱赶飞鸟)的流域。

        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堇」字的构形变成上黄下土,其造字本义与「难」字“守护土地(农作物)”的含义重合,于是「漢」字的构形发展成篆体的左水右堇,构形的右部只取守护土地之义,战国文字的构件“隹”消失。篆文出现的同时,还出现隶变,右部构形去除“土”字,回归更早的“火”字,只取守护之意,同时进行笔画合并,于是变成现在所见的繁体「漢」字,字义也变成守护者(之水)。

不过,自「漢」作为朝代名出线于历史中之后,其造字本义却是近乎湮灭了,以下是我对「漢」字的延伸理解:

        再到后来出现汉朝、汉族,「漢」字的字义则可反向理解为水之守护者(治水者)。汉族以农业为根,而治水为农业的命脉。而此义在胡汉有别、胡汉不两立、五胡乱华之类的语境中能清晰的理解到。可惜历史上的祖先们对此感悟不够深,当时的他们,还沉浸在化夷为华的成功扩张成绩中,虽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然而其汉族意识终究不够清晰,对胡汉之别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晋代提出“中华”概念)。

因为中国入狄夷则狄夷之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草原即使开发成农田也不能长久),但狄夷入中国未必全都都中国之,这就是五胡乱华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至于“星汉”被理解为银河,我认为源于「堇」(放哨)一度从火。即使是驱赶飞鸟(候鸟)仅是白天的行为,但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入秋(收获)时节的驱鸟者在各自的防区直接篝火席地而眠的可能性非常大。若从高山看,夜里的诸多篝火,不就跟天上的星星相似么。

而现代社会夜里的灯火(类比古代篝火),某种程度也像天上的星星:

相关文章

  • 漢族的族名由来

    汉族得自汉人,汉人得自汉朝,这个毋庸置疑。 但我们除了自称漢人,还至少广泛的称为唐人,遍布国外的唐人街就是明证。所...

  • 跑团游戏【盘古】序章(人物出场)

    妖族与人族间的仇恨由来已久。 千年前,妖族仗着力量强大,将人族贬作最低等的奴隶,肆意压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名为...

  • 《天灾.近卫那些大人物们的野史,之牛头人篇,之撼地神牛篇》

    “名。。。。名。。名字。字。。字。名字” “瑞格.石蹄” “种。。。种族。族。。族。。族。” “种族啊,嗯,酋长没...

  • 以儒学之想法,观漢字的秘密。

    漢族的秘密,在漢字中。----李宗奇 漢族人的秘密,隐藏在漢字中間。为什麽這么说呢,因為很多的漢字,他不仅仅是表达...

  • 幻境3名族族主

    泰跟着前边的玉川直往北走。远望去是一片油绿,蔓延百里。近看细瞧竟是高约2,3米的芦苇,芦苇叶片挺拔,枝干油绿。芦苇...

  • hbase基础语法

    名称命令表达式创建表create '表名', '列族名1','列族名2','列族名N'查看所有表list描述表de...

  • 战斗名族

    题到战斗民族,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俄罗国人。美苏争霸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足以匹敌美国,它核武库里的核弹可以毁灭人类n次...

  • 名族的气息

    被一副画卷深深的吸引了 画卷里的老奶奶仿佛是从七八十年代最生动的代表 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在这里驻足 朴实的样子是少数...

  • 普及㈠

    文言文,外地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漢語口語。據學者胡適考證,至中國漢代,文...

  • 漢奸敗類——讀通札記(488)

    讀柏楊白話本《卷四十九》,感:1、漢奸敗類。何謂漢奸?《辭海》言: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漢族的族名由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za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