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晚上,噼噼啪啪的爆竹和烟花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年的喜庆。微信、QQ上,大家彼此互道祝福,不停地收发红包,我们感受到各种狂欢,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依然活在自己的小生活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者,热闹是想象中的,实际并非如此。
大年初一,早上静的出奇,没有了昨晚的热闹喧哗。我们正常起床,洗漱、吃饭,和平时的周末没有什么两样。这可是大年初一啊,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身在外面的大都市,只能如此。或许,我想要的,我想象的大年初一的样子是老家的样子,我知道,在那里,仍然是热闹一片,活动繁多。
大年初一早起大拜年,是老家多年以来坚持的传统。大家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要放鞭炮,摆供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需要很早起来准备。由于大年三十晚上一般都会看春晚,放爆竹、熬夜,所以休息不了几个钟头,就要起床了。犹记得,儿时大年三十晚上总喜欢和衣而睡,早上直接就起床了。要不然,还要穿衣服,离开温暖的被窝,实在太难了。
凌晨的夜色中,昏黄的路灯下,大街上人们开始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聚集,逐渐地,各个队伍不断壮大。大家纷纷走向家族中长辈们家中,给他们磕头拜年,进行这每年同样的传统仪式。一行人,到长辈们家中,领头人大喊一声“二爷/三叔,给您拜年了”,然后,大家一起跪地。长辈们接受后辈们的跪拜,感觉受到了尊重。当然,供奉的神灵们,故去的祖先们,也要接受后辈的跪拜,以示尊重和不忘祖先之意。
自我记事以来,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年过年都是这个样子,早已习以为常。后来逐渐远离家乡,和同学朋友谈起老家的传统,他们大多感到惊愕,惊讶于我们保存完好的传统仪式。有认为是老掉牙封建落伍的,也有感觉有这样仪式也很好的。无论如何,这样的仪式还在延续,用家族长辈的话说,叫做:香火不断。但是随着后来的年轻人逐渐远离家乡,这样的坚守也在不断淡化。
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可能对于仪式坚持的很好,对于祖先神灵更为崇敬,外在的表现是他们对于各种祭拜的仪式诸如,什么时候该拜,该怎么拜,供奉的供品需要什么样式等,都耳熟能详,准备的很充分。
等到我父母那一辈,虽然也在坚守,也想着尽可能做到最好,但是明显已经打了折扣。等到我们这一代,我感觉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我们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代,虽然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这样的气氛,但是,我们逐渐在摆脱这样的仪式。
虽然父母一直在强调,我们需要坚持一点传统,但是,这远离摆脱的趋势却是不可逆的。虽然我们在逐渐摆脱旧的仪式,但是,对于祖先的敬畏,对于信仰的坚守,我相信始终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家,团圆,幸福是我们永远坚守不变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