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写于曼彻斯特西南郊West Didsbury
匈牙利南部的佩奇小城是一个男女老少皆有可能喜欢上的地方,少男少女在广场和巷子里谈情说爱,老人坐在没有车马的街边吃上一个奶油隆得很高的冰淇淋,小孩骑着自行车,在路人中窜来窜去,一个刹车,停到了喷泉边戏水。回想五月佩奇初夏可以穿裙子的时光,恍然觉得跟《罗马假日》的某个场景相似。然而如果你喜欢大都市或者现代的快感,佩奇不适合你,伦敦、巴黎或上海可以满足你的某些欲求。
人们所寻求的旅行的意义,或者说离开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所要逃逸的空间,多半是希望去一个与工作少有交迭的地方,异地的,异国的,新奇的,新鲜的,刺激的。人们长途跋涉,到北极看极光;到大漠看石窟,为一处景观而泪流满目、激动呼喊。这犹如生命的能量被重新充电,人由此获得新生。理性而遵循常规的人,在饱览风俗人情和内心体验后,收起背包,回到日常的工作环境。而执着于某一刻的感受并希望将这种冒险的刺激一直持续的人,索性成了长年累月的背包族,浪迹天下。
当然这只是旅行的一种,去国际大都市,更多是出于一种必需的、不可缺少的选择。都市常常以它的丰富性,让每个游客找到他们的中意之处。换言之,都市在满足人们的欲望方面有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它的肌理丰富,新城旧区,大街小巷,流光溢彩的建筑或是灰暗脏乱的角落,富人区的整洁安静或是贫民窟的嘈杂和生活气。在19世纪60、70年代,诞生了bohemian artists(波西米亚艺术家)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驻扎于那些看起来蓬头垢面的街区,光顾咖啡厅和娱乐场所(以巴黎孟马特一带为例),形成了将艺术与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与之相伴随的社交和创作也成为年轻的、有艺术热望的人的一段发育期。德国思想家西美尔和本雅明都写过urban flaneur--城市流浪者形象,其根源从巴黎现代派文学者波德莱尔开始。都市的霓虹灯光、绵延而层次栉比的商场拱廊、橱窗里的精美陈列,车水马龙的街道,这一切都成了城市流浪者陶醉的地方。毫无目的的闲逛,激动、满足,但是他们本身却与周嘈的繁华没有关联。这里折射出城市的现代性――声、光、电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都市文化和生活的繁荣。它与李欧梵探讨的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摩登”非常相似。自来水、南京路上的煤汽灯、跑马场、咖啡厅、舞池、百货大楼,应有尽有。不少文人及当时上海的杂志都表现过对这种现代文明的感叹和膜拜。
今天,这样的城市流浪者日益增多,他们面对的,是高新技术烘托下、比那个时代更加鲜艳、繁茂的商业文明。他们身上有着bohemian artists的特质,寻求某个不同的角落,尽管探索、发现的结果有时未能避开大量的游客。吸一口咖啡,相机背后的一缕回望:在看过很多商业和物质文明后,当代的这个群体有着更强烈的自省性。他们在从容地享受地方文化的原真性的同时,思考着这种消费行为的意义。回去之后用心地撰写旅行日记,整理照片,在想象中重温旅行中的场景。
何为旅行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质,那么他行走的地方也是各异的,而且保持着对不同体验的真诚。他无意间发现了外滩某一建筑顶楼的酒吧,喝一杯红酒,望着外滩的夜景和周边兴奋的男男女女;他在舞池里跳舞,从一开始的束手束脚到逐渐舒展,享受节奏和律动的美感;他感叹于大英博物馆里看到的上面写着“风花雪月”的中国汉代陶塑枕头;他带着微微的酒意随车疾驰,视线中是4月的江南农村,心似乎要随着海风一起飞翔。他也是那个城市流浪汉之一,只不过背包不很大,在看了风景后还是想找一处亚洲餐馆。他也符合英国社会学家康柏说的现代想象性的享乐消费者,尤其在耳畔浮想起乐声的时候,天南海北,思绪便到云端里去了。电影《巴黎,我爱你》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简单动人,讲的是一位到了巴黎的美国游客,坐在无人认识的公园的长椅上啃着面包的时候,她的心突然打开了――是世界向着她的心,也是她向着世界的心。这样的场景于我常有共鸣。它并没有顿悟那么高的境界,其实就是人一生中很多次的灵光一现,一处灵感,若付诸于笔端,也许成了文学和艺术作品。在乡野里,看到了少年的自己,那份童真和纯净。在城市里,看到了那个难以离开物质和欲望的自己。不管是必需品,还是那些文化娱乐消费,都以广告的形式暴露于空气中,当你刚刚进入巴黎或者伦敦,那些演出和电影信息已经整齐地排列在地铁和电梯两侧的墙体上。
何为旅行的意义?是寻求某种情感的诉求。和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国境内短途海滨度假相比,全球化使长途旅行变得易于实现,也使得人们对目的地更为挑剔。人们期盼旅行中的某种不确定性,一抹风景,一处历史遗迹,或是一个未知的人,当然还有一个未知的、另一面的自己。而这一切,常常是离开了他的日常程序,但是却又寄托着他的内心。希腊的小岛被赋予浪漫,成为蜜月游的首选,这不仅因为蓝白相间的色调圣洁纯情,也寄托了步入婚姻殿堂的双方对爱情保持浪漫的向往。虽然是短短几天,似乎能从小岛上的共度时光中汲取和带走美好的情愫,供日后的生活回味和感情的保鲜。一位家住杭州的大学舍友曾经说: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最后发现在自己家门口(杭州)拍的是最漂亮的。这里有一个日常和非日常的问题。一个有着丰富内心和性格特质的人,有勇气去探索远方的宏大气魄,也应有柔情回归身边的美。几周前在曼彻斯特住处附近的Marie Louis公园里看到银杏树的时候,只是那一株,长得也不大,激动地要流下泪来。可是当我穿行在伦敦西郊的Kew皇家植物园的时候,满眼奇异的花木,却不曾那样惊喜、感慨,只是在热带植物房回眸的一刻,走了神,到了原始神秘的热带雨林。人们不愿意或是习惯了单调的生活、重复的格式,希望寻求变化和动感。如果能将审美带入日常生活;或者,如果你极其幸运,因为你的工作、兴趣和旅行中的体验可以有交迭的地方,管它是自然、小镇还是都市,那么无论生活还是旅行,你的内心会更加充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