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城市山水(草稿)

城市山水(草稿)

作者: 景平文化艺术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6-12-14 02:48 被阅读0次

    “城市山水画”浅谈

      时下有许多画家以城市风貌为描绘主体进行国画创作,有人把这类作品称作"城市山水",属山水画范畴,我从百度上搜索城市山水这个词条,了解到城市山水这个说法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出的。在这十几年中,"城市山水画"的概念还衍生出了如"都市水墨"、"都市山水"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它已不是简单以"城市"、"山水"来加以阐释的一个绘画种类。发展至今,甚至不能用传统的笔墨和创作的材料来加以区分。但正如我们现在已不去追究"中国画"究竟为何一样,"城市山水画"的概念目前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当下艺术创作中一种创作形式而存在。但这其中,我们却不能忽略在它发展的这近20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美术的重大影响、冲击和思考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名言经久不衰,从石涛到傅抱石,从古至今,中国悠久的传统绘画历史都证实了这句真理。笔墨反应时代的,留下了;笔墨不能反应时代的,慢慢就淡出视线了。从"城市山水画"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时期描写市井百态的作品也是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传统绘画中的"界画"也是当时"城市"最典型的反应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艺术珍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在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现状的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当下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这些清幽淡雅的神韵、怡然自得的市井生活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建设时代",以新金陵画派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所创作的表现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作品是"城市山水画"重要的一次新变革。由傅抱石率领的"江苏省写生团"走遍了全国二万三千里土地,创作出了一大批反应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新中国建设时期这个大工地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场景。石油工厂、建筑工地、造船厂、水库、高压电线等等这些从来没有在画面中出现过的题材成了这一时期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此时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将这些现实题材与传统绘画笔墨结合?这些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尝试、改变、创新,终于各自找到了适合表现现实题材的笔墨技法,并且创造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在美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有人说,当时这批老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是因为很多政治因素,我并不这么认为。今天我们再看这些巨作时,即便是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一代人都能从画面上感受到当时国家建设的那股热潮和这些老艺术家们看到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我想,没有真情实感是不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的。

      中国最重要的巨变时期就是改革开放。我非常庆幸自己能经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令全世界乍舌。从小就身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我对这一变化还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但它对我的父辈和爷爷辈来说可以说是犹如恍如隔世。也正是这一时期,"城市"开始向"都市"转变。这不仅仅是城市区域建筑的转变,更多的是政治、经济甚至是文化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感知方式甚至是精神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城市"变了,"城市山水画"自然要变!于是画面中又出现了高楼大厦、汽车飞机、高架桥、酒吧并且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世界的艺术文化对我们敞开,如今,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关注的对象。这些新题材的出现同样也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寻找适合表达当下城市内涵和精神的创作方式和笔墨?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有不少艺术家都寻找到了自我表达的创作形式,创作出了一批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成功作品。

      这一时期的"城市山水画"的创作与之前的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相比较而言,作品对城市的"神"的表现更重了,对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更重了!这时期作品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城市"的描绘,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其中个人情感、审美观念以及对生活的价值取向也都比较凸显。这次展览的名字我把它定为"印象.都市",不仅仅是再现都市的某个建筑或场景,更主要的是要展示每一个艺术家对都市"印象",从中映射出他们心中对"都市"的感受和思考。基于这两点,我认为在当下,"城市山水画"不仅是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它同时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记录和反馈的作用。

      人类历史的构建主要手段就是文字和图像。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字的重视远远大于图像,对图像的解读还十分不够。曹意强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特别强调了艺术的智性力量,指出艺术对科学、哲学和历史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段爱因斯坦对于自己的科学发现过程非常经典的描述,他说:"在我科学发现的过程当中,思想积累当中,逻辑思维根本没有起什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能够自动复制的视觉图像。"在西方对图像的研究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但在我国还很缺乏,大多只停留在图像表面的研究。从古至今的"城市山水画"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直接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建筑修复和重建中就有所体现。很多著名的人文景点的重建许多都是按照当时的画卷中的亭台楼阁建造的。例如重建圆明园、汴梁城,江南织造府等等。有很多专家学者经过对这些画卷的深入研究后都认为画面中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描摹,相反是蕴含了非常科学的一面,从比例、结构到位置的摆放都是经过考量的。反而我们今天的许多画作中的建筑往往并不严谨,有的就是信手拈来,随意摆放。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些"城市山水画"的作用不可小觑。

      建筑与文化一样,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也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的需要。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如长城、金字塔、巴特农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摩天楼、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它们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因而被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每一个历史性建筑的背后都隐含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变化发展。多少历史性的建筑拔地而起,同样也有多少历史性的建筑被毁于一旦。在这个历史性的时期里,我们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一切,关注着这一切。

      这次"印象.都市"展览中选择的这些艺术家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从地域上看,不仅南方北方的艺术家都有,还包括了香港的艺术家;从年龄上看,大都是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艺术家,但也还有一位是代表着新时代的青年的八零后的年轻画家;从作品内容上看,涵盖面也很广:四五十年代的人对高楼大厦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一夜之间出现的高耸建筑物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变革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因此在他们的画面中,高楼大厦是他们这特定时期不可或缺的题材,也最能体现他们对这"城市"的感知和内心的情感;改革开放敞开了国门,也让我们的艺术家能直接去感受外面的异域风情,他们用画笔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文化。最难能可贵的是从他们的作品中不仅能感受到异域风光,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亲切的东方神韵。这说明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在诠释异域而非简单生搬硬套;教堂、寺庙是最能体现宗教信仰的地方,也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引人入胜的景观和标志性建筑。艺术家选择以此为题材并不仅仅是为表现建筑而描绘建筑本身,更多的是为体现一种"心象",一种终极关怀和精神追求。城乡结合部总是被"城市"遗忘,但却往往是"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年轻的艺术家正是通过它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新的信息,一种新时代对"城市"的新认识和新向往艺术家们不仅创作题材各有侧重,笔墨技法也不尽相同,个人的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当然,这些艺术家只是"城市山水画"创作团体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多少能代表在这个领域里所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他们的作品既是对前十几年来"城市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成果展示,同时也是对今后"城市山水画"发展的一个推动力。

      从小就在水泥堆砌的城市中长大的我,时常会在去云南、丽江、四川等地的大山里出现一种幻觉,特别是一个人站在空旷的高原时,总觉得那时自己正置身于与古人同样的山水之间。也只有在那时,我才能真正得以感受到真山真水的那种纯净和灵性,才能回味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真善美之精神。人天然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当人远离自然,整天在水泥钢筋铸造的硬邦邦冷冰冰的城市中整天像蚂蚁般忙忙碌碌般生活,城市的喧闹和吵杂使人们压力倍增,情绪暴躁,心态浮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情感表达越来越少只要一有时间,现在的人们就喜欢往大海边跑,往深山里钻,或者干脆在家里待着,远离城市的纷扰。因此,我仍然愿意将这些以城市建筑为主体对象创作的艺术称为"城市山水画",期待着"城市"与"自然"能真正融为一体,在城市中重新找回那份内心的平静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市山水(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fi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