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276条
(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太阴病见到脉浮,且伴有“身体疼烦”,是太阴脾虚,复感外邪,通过脉证合参,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宜选用桂枝汤。
(提要):
历来有两种说法。
l、太阴自中风邪,太阴表证。
2、本条为太阴病兼夹表邪的证治,且以表证为主者,即兼太阳表证。
(释义)
本条当于274条互相参看,274条说了“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本条说了“太阴病,脉浮者”。一条说了表证的症状,一条说了表证的脉象,故此两条合起来看对太阴中风(或太阴兼夹表邪)的脉证能够有个较全面的和认识和了解。
1、太阴(自中风邪)表证的说法。
在274条里,仲景只说了"四肢烦疼”并没有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故不能诊断为太阳病。就太阴病来说,脾脏为里,经脉相对来说就偏于表,而四肢末梢,就更属于表了,况且在这两条中也没有提到下利、腹满等里虚寒证的基本表现,因此太阴病是可以有表证的。
从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来看,此条仲景直接用桂枝汤,显然不应当有太阴里虚寒证的表现。
郝万山老师认为如果是太阴里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的话,即里虚兼表者,仲景常用“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用小建中汤,即使里虚不太严重者,也还是用桂枝人参汤,所以通过仲景在此条直接用桂枝汤来看,确属为“太阴表证无疑”。
2、太阴兼太阳表证的说法。
河南经方研究院王付(人名)教授认为,病是太阴病,病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出现脉浮,辨脉浮一定要根据相关症状表现进一步辨清,病变部位,病变证机。张仲景所说的可发汗告诉人们,病是太阴病夹杂太阳病,病的主要矛盾方面,以太阳病为主,应当用发汗的方法,对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在选用发汗方法的同时最好兼顾太阴病。
王付教授更是强调桂枝汤既是治疗太阳病的重要基础方,又是治疗太阳病夹杂太阴病的重要基础方。王付教授最后着重说明“桂枝汤是治疗气血虚夹寒证的重要基础方”。
以上笔者用郝万山老师与王付老师的说法来区别了太阴表证和太阴兼太阳表证的两种认识。这两种观点代表了历代伤寒学家对本条(276)的观点。
关于本条之脉浮,尤在泾谓太阴脉浮有二义,或风邪中于太阴之经,其脉则浮;或从阳经传入太阴,旋复反而之阳者,其脉亦浮。浮者经病也。……
关于本证之用桂枝汤,是否也有自汗,王肯堂指出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
总之,本条为太阴自中风邪也好,或太阴兼太阳表证也罢,须我们在临证中努力探求为要。同时要更深入了解桂枝汤治疗太阴病脉浮的意义,因为桂枝汤的解肌发表,不同于单纯的发汗,而是通过调脾胃而和营卫,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牧童梦在学习中作此文,若对您了解《伤寒论》有所帮助的话,确也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