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全家吃过晚饭,我起身摘下宝贝身上的用餐围兜,注意着包裹好喂饭时掉落的零碎食物,放在餐桌上,准备稍后拿去卫生间清洗。接着给宝贝擦脸擦手,收拾儿童餐椅上的托盘。
这时姥姥过来想要抱宝贝,看我还要过阵才能解开宝贝的座椅安全带,于是转身拿围兜准备去清洗。一提溜,零碎食物散落到到地上。我气不打一处来的蹲下清理好地面。待我起身洗手后从餐椅上抱起宝贝,于是整个家里就都清楚的听到了我的高声言论:“我在收拾,你就不要再掺和进来了,我干你也干,这不是浪费人力?配合不好,还添乱。有这精力先把自己的事情顾好”。
大概都会觉得奇怪,这么一点小事,为何会控制不住情绪,说出这么重的话。
如果给我解释的机会,我想说,因为积攒的压力即将满格,随时会被小事引爆。母亲年初出院与我们一起生活,状态时好时坏,有时连续一两天笑脸相迎,蒸馒头、做婴儿辅食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愁眉拉脸几天不理人,昏睡不起,叫起时大呼小叫、声称自己的痛苦无人理解。早上起床、铺床叠别、个人整洁以及出门走动都不能形成规律,一旦有精神就喜好指点我们的做事方式,不遵照她的方式就瞪眼横眉,对医院要求的用药依旧带抵触情绪,更令人心痛是时不时甩出轻生之类的言语。
上面的理由都是事实,而还有个事实是嚷嚷过后,我的心情并不好,一方面会自责是不是不该对未完全康复的病人如此小题大做,另一方面担心我的言行对小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还甚至想了更多,对母亲的病情恢复程度有些困惑,不知能否达到健康状态,如果不能,恶性循环下去,我们的生活将如何继续,小孩子会被熏陶成什么样子?
痛定思痛,我不能对病人有太多要求,还是要自己努力调节好,一方面想办法帮助母亲康复,另一方面也要抵挡住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或影响。把宝贝养育好是全家的共识,宝贝健康活泼,母亲也自然会快乐多于烦恼。用我们的行动,借助小孩子对老人的天然吸引力,去带动母亲走出焦虑风暴。
才满周岁的宝贝抱在我手里的,听着我大声说话,她只是静静的听着、看着周围,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并没有特别反应,到了客厅,逗逗她,很快就和往常一样咿咿呀呀玩儿了起来。
希望在我有意识的避免情绪失控的愿望下,在宝贝渐渐明白事情的未来日子里,这样的场景少之又少。希望在宝贝会说话以后,不会听到她向我问起:“妈妈为什么对姥姥大声嚷嚷?”如若那样,我会自责有加。
马上又到母亲节,经历过了母亲发病、门诊就医、入院治疗、回家保养,今年的母亲节将是三年来过得最踏实开心的一次,祝愿母亲更少的焦虑抑郁,更多的平和满足,眉头舒展,笑意盈盈。也祝愿我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保持开心快乐的好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