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之初,性本……(下)

人之初,性本……(下)

作者: 没事整两句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21:37 被阅读0次

没事整点儿心理保健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上一篇我们讲了路西法效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正常健康的人,一步步成为了恶魔。就像路西法成为堕落天使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里要讲到几个心理现象:从众心理、盲从权威和去个性化。

(一)从众心理

先来说一下从众心理。试想这么一个场景,走在大街上,前面有一群人都停下来朝高处看,你大概也会停下脚步,抬头观察一番,尽管你可能什么都没有发现。又比身边的人都在讨论股市牛市,大家见面都在问涨了多少,这个时候,你往往也会跟风购买股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的一种心态——从众。

从众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多次关于知觉的从众实验。受试者和实验的“托儿”一起估计三条线段中哪条的长度和标的线段一样长。七个托儿会先给出错误答案,第八个是受试者,于是他就犯难了。18道题中有12道是类似这样的题目,参加实验的人中,只有20%能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其他的,都跟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了。

不要以为从众是一个罕见的群体现象。在二战中,希特勒正是利用了群体的从众心理,他深知集体压力会使个人屈从,利用群体庞大的数量制造了集体心理,混淆了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很多人在群体的压力下,默默的选择了扣动扳机,带来了悲惨的结局。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正是大家屈从群体的压力,才导致了结果一步步的恶化下去。

那么,从众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主要源于四种心理需求:(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回想一下,上篇我讲到的童年阴影的故事,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体现。

除了从众心理,还有第二点:盲目权威。

(二)盲目权威

这个现象大家应该不陌生,朋友圈里,父母长辈经常转发一些所谓“专家”养生宝典。题目往往是这样的:震惊!水果这么吃将患绝症;权威专家证实,活到100岁的秘籍;原来比尔盖茨也这么吃……等等诸如此类。这类文章往往以专家口吻冠名,开头加上一些“术语”,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但凡认真看完,都会知道是胡扯,但依然有人相信,屡转不止。

这不是因为我们父母长辈不聪明。而是文章冠以专家字眼后,大脑相对于理性思考,不如全盘接受来的更省心一些。加上我们那个年代,学校也很少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相反,都是以灌输式,以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孩子为评价标准。

罗永浩曾经讲过自己小时候卓尔不群,总喜欢反驳老师。同学们作文千篇一律,都是以“五星红旗飘扬在天空中”为开头时,他真实的写到“五星红旗耷拉在旗杆上”。被老师批评哗众取宠,最后他妥协了,修改为“说来奇怪,校园里没有风,可五星红旗依然飘扬在天空中”。最后老师暴走。

保持一丝批判思维,凡事都要看看前因后果,是否有依据,即使是专家所言,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还要讲到去个性化。

(三)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个人不会去做的事情,一旦放在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就会做出自己不会去做的一种现象。俗话说酒壮怂人胆,把酒换成群体,俗话依然成立。

1952 年,费斯廷格、佩皮通和纽康姆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认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他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听完这个实验,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网络暴力,而躲在屏幕后面,对互联网任意恶意评论的这些现象,其实就是去个性化带来的产物。之前有部电影《搜索》,讲到就是网络暴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有一年毕业季,新闻刊登了一所学校哲学系的毕业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哲学,他们真人模仿了N多世界名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我看评论时,除了对此行为鼓励点赞的,还有些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模仿国外名画?为什么不能模仿中国画?一群西洋狗!这么评论很不公平,因为中国都是山水鱼鸟风景图,你让他们模仿什么?模仿个鸟啊!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而在网上恶意谩骂、攻击别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只是一个朝九晚五,人畜无害的上班族而已。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郭德纲说过一句话:不是爱骂吗?可以啊,都实名,写上自己的家庭住址,看看还骂不骂。虽然极端,但也是道出了事物的本质。

好了,这两期通过路西法效应,我们讲了在群体中的一些心理现象:从众心理、盲从权威和去个性化,也希望在生活中,类似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人之初,性本……,取决于我们在群体中,还能不能保持一丝理性,一丝自我。

相关文章

  • 人之初,性本……(下)

    没事整点儿心理保健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上一篇我们讲了路西法效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正...

  • 你到底想怎样?!

    要么来 要么滚 玩够了吗 有意思吗 人之初性本真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美 人之初性本二 人之初性本傻 我从不轻...

  • 2017-10-14

    人之初,性本屁

  • 人之初,性本贱

    人之初,性本贱古曰:人之初,性本善;吾曰:人之初,性本贱。 01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昨天和同学聊到了...

  • 人之初,性本.............

    今天我们继续聊科幻,今天的这个科幻的话题实际上有点沉重,因为他涉及的人的本性。人性的善恶,自古就有争论,东...

  • 人之初性本?

    人是一种特别的动物,有思想有情感,会笑会哭,出生以来,时刻都在变化。有人越变越好,长大了也成才了,但是有人越变越坏...

  • 人之初,性本……?

    算是第一次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思考人生哲学了。 人,生而有罪。众多宗教如是说。 人,生而善? 长这么大,我必须直面那个...

  • 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有时候又觉得也不尽然。 有一天,和小闺女路遇一早教中心,看到有小朋友在里面,遂进...

  • 人之初,性本?

    今早起床,阿姨和我说了一件事情。 凌晨2点多的时候,阿姨听到有人喊救命。 叔叔起身打开窗子往下看,发现有名女性正在...

  • 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 寂静的夜晚,孤独将我撕碎,我建了一堵墙,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欢笑时咂舌品味甘甜,低沉时静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之初,性本……(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mn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