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经常听到周边的家长教育孩子说,“你怎么能这么调皮呢?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多乖”,“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喜欢学钢琴啊,你为什么非得要学街舞呢?那么危险”......
现在长大了,那些声音还是没有消失。“你怎么还不结婚啊,你看看你周边的人,他们都结婚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什么不好,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却偏偏要创业,现在好了,创业变成造孽了”,“你怎么就不喜欢玩王者荣耀呢太奇怪了,我身边的人都在玩”......
一个人最大的孤独就是,在人群当中找不到一个和自己思绪在一条频率上的人。
记得还在读书的时候一次和一群朋友聊到结婚了结婚这个话题。大家各自抒发着自己内心渴望的婚礼。朋友A君说,“我喜欢西式婚礼,高雅浪漫,和众多的亲友一起举起香槟庆祝,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朋友J君说,“我还是喜欢乡村风格的婚礼,父老乡亲聚在一起,多热闹,呵呵”......
轮到朋友D君了,他笑着说,“我可能只会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吃个饭,不希望有太多人”。
大家听了纷纷表示费解,太奇怪了,还有嫌结婚宾客多的,多点人不但热闹而且还可以多收彩礼钱啊。在大家一片“你是不是傻啊”的疑问声中D君选择沉默不语。
多年以后,我也参加了不少婚礼,其中有一些毕业后就没联系过的朋友,再次联系时就是说,我结婚了,邀请你来参加。我知道那段我们之间的岁月回不去了,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我去或者不去就是多一个人与少一个人的区别,甚至是多一份份子钱与少一分份子钱的区别。但是于我而言,可能参加他们的婚礼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所以有时候我坐上几个小时的高铁请假赴宴。经常有朋友说我,“你没必要去啊,就算以前关系再好又怎么样呢?结婚后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来往了”。
大多数人相信结婚邀请朋友参加就是为了赚份子钱,不过仍然有一部分奇怪的人宁愿相信是因为对多年朋友感情的回顾。
朋友Q跟她妈妈一同看电视,两位歌者同台竞技,一位流行风格,一位民族唱腔,我偏好后者,结果被淘汰。
妈妈白了她一眼说,“你怎么净喜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朋友Q有些生气反问道,“跟别人不同就代表是怪异吗?”
她妈妈毫不迟疑地像小鸡啄米似地点头。
朋友在微信上跟我抱怨说,民族唱腔怎么了,也有好听的啊。
我能够理解她母亲的笃定,那是她四十多年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遭遇带给她的附属品,和底气。
我们的社会大环境里,人们抵触差异,习惯雷同,喜欢评判,甚至习惯指点他人的生活。用一套道德伦理框架把人死死框住,最后长出一模一样的爱好,一模一样的灵魂,连美感这种形而上的东西都要具象化,规范化。
我喜欢的一位作者在她的微博里写道:我人生最大理想是活到八十岁还能到珠穆朗玛峰上颤巍巍地拉一泡屎。我的个人理想是开一个小饭馆,每个月挣点勉强糊口的碎银子,养养猫,写写字,清贫一生,孤独终老。
奇怪吗?是有点奇怪,可我觉得有意思极了。
“别人都这样啊,你为什么不这样?”
"到了年龄就要结婚,你为什么还单身?"
“大家都在学管理、学沟通技巧,你为什么要学些没用的色彩?”
......
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任何个体差异,都下意识地划分优劣等级。
的确,跟着大众走,一生会过平稳安心,不至于饱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也不至于被长辈责怪不听话,不会担心有人说你奇怪,也不会害怕明天和昨天一样。
于是有的人放弃爱好、丢掉性格、抛弃梦想,换来了所谓的“安全感”。他们心安理得地指责着那些不懂得站队的人,不露声色地羡慕着那些活出自我的人。
安全感是什么?我很认同哈佛毕业的许吉如,这个走南闯北的24岁女孩的言论:“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有的人最大的安全感是”和别人一样“。可是,他们作出的牺牲,真的能换得一世安稳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