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笛声中,牧童未曾隐去

笛声中,牧童未曾隐去

作者: 林家有玉 | 来源:发表于2022-08-20 14:04 被阅读0次

    文/落梅入画

      黄昏,漫步在校园中,耳畔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首诗分别选自袁枚《题画》和《所见》,对于诗词,我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从小浸渍在诗词的海洋中,我也学会用想象,穿过时光的隧道,去抵达诗词背后的空旷。

      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在一片秋收后的农田里,几个小孩站在田埂上,看牛犁地。农人们先是将家里积攒了多半年的农家肥拉到地里,用铁锨撒均匀。接着一手扶犁,一手攥着牛绳和一条细长鞭,在肥沃的土地里熟练地耕作。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游走。

      忙碌背影的身后只留下狭长的沟陇,就像诗人笔下那一行行灵动曼妙的诗句。犁过的土地,看起来湿漉漉的,透着新鲜与光泽,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各种野草和野花翻滚着,卷舒着,被深埋进泥土里。

      农人们的嘴里时不时发出“哦”“哦”的吆喝声,挥舞的长鞭像条长蛇在苍穹中舞动,发出的声音响彻天际。无论耕作怎么细致,总是会有一些犁不到的边边角角,就需要人工进行翻松和整平。其实,犁地并非是一件舒适轻松的工作,对于没有经历过犁地的人来说,其中的苦乐和奥妙也难以领悟。

      犁了半晌地的牲畜累了,农人们就会卸下它们身上的犁,让它们在土质松软的地上尽情地,肆意地打几个滚休息休息,然后把它们牵引到有草的田埂上,尽管野草青黄不接,可它们还是把头伸到草丛上,用舌头去勾那儿的草,勾进嘴里,便开始咀嚼。

      农人们也互相递根烟,坐在田垄上,聊聊庄稼以及最近发生的新闻。松过的土地经过一两天晾晒,便开始用牲畜拉上磨进行平整,为了增加磨的重量,小孩子会坐在磨上,等磨完了,然后再用农具把坑坑洼洼的地方平上两三遍,目的是把土地平松平细。

      地平完后,胆子大的小孩会在大人的协助下骑在牛背上,他们的表情特别威武与神气,像驰骋沙场多年的将军。有的小孩折支芦管躺在草丛中吹着小曲,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夕阳已成余晖,牛羊纷纷沿着小径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杖在自家的柴扉前等候。放牧的孩子们手握短笛,在牛背上信口乱吹,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宛然如画。

      宋代文人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纯朴率真,不受名利所驱。长安城内那些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人,费尽心机也不如牧童这样清闲自在。在一贬一褒之中,流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牧童、短笛、老牛,这样的剪影素朴,飘逸,古老,充满诗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踪迹已经很难寻觅,可我一直坚信,笛声中,牧童未曾隐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笛声中,牧童未曾隐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my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