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印度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起跑线》。
电影里,父母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甚至自己欺诈,伪造家庭信息。最后父亲内心无法接受自己的欺诈行为,重新送孩子去了公立学校。
关于教育,很多人是为了孩子上学,却忘了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影响的。
但是,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品性,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影响的孩子。
哪怕我们认为这样的影响不大,像我们的每一个欺诈或者是小聪明,其实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我听到过一个音频,讲的是父母把电视装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每天用它来看电视剧,或者打游戏,怎么可能让孩子认为读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呢?
如果父母每天都会阅读或者是学习,将这件事情,将这样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乐趣,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我们自己都没有热情的事情,逼孩子去学习,自然不会成功,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我的影响。
电影当中有一个场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父母在孩子上学的家长面试环节中,被问到一个问题,:怎么向孩子解释贫穷?
电影里面是这样说的,分享就是关怀。
但是,我会这样解释,贫穷或者富有,并不代表一切。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选择权。我们不是说,贫穷的人就没有快乐,而是如果说你有更多的财富,你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过哪种生活,而不是无法选择。
他可以选择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而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财富,不仅不能帮助他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
并不是穷人就没有快乐,穷人也有过得很快乐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马太效应就说过:他拥有的,还要再给他;他没有的,要给他夺去。
现在的社会,圈层越来越分化。寒门出贵子,已经是越来越少数了。很多家长说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但最好的起跑线,就是家长自己。
家长的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行为;家长的人格是否健全,决定了能否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童年;家长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
为什么大家挤破了头,都要想办法得到名校的就学名额?
为什么大家节衣缩食,都要买学区房的房子?
拿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80后,不上不下的一代。很多人的家庭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富裕了。为什么有的人一毕业,就能够在大城市买房?现在生活相对轻松一些?
还不是因为别人的父母,在该拼的年纪去拼了,而我们的父母在那个时候在打牌钓鱼。
所以与其将我们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如自己去拼一拼。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