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得先学会做笔记,做笔记的一个目的就是怕所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被遗忘,所以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而怎么做笔记呢?学会这三部曲:摘录,整理,写感悟,实践。
第一部曲:做摘录
能帮助记忆
“游手好闲”的看完一本书,不做摘录也不总结提炼,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所看过的知识仿若岸边的细碎沙子,一吹即散,海过无痕。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游手好闲的看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工作以后我在微信读书上花了好长时间又游手好闲的看完了《茶花女》,《摆渡人》。结果呢?只是用脑子过了一遍,以前的现在的,什么都没记住,全还给书本了。
我还心血来潮花钱买线上的课,最后听过了就过了,根本没做摘录,到头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取得任何的进步,只是满足了一下自己看起来很努力的心理,最后课程就被我狠心的搁置了。
之前读书也有做摘录,但很少很少,前几天,忧忧教我一个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最先提到的就是去摘录,摘录对自己有用的句子,词语,先让自己构建一个小小的知识体系,方法简单,从而让我更有信心去坚持。
前段时间读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唯独没有把书名记下来,去当当网找了看,还是没想起来。但我摘录着他写的一句话:她(母亲)曾对人说过:“如果我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季羡林老先生年少离家,母亲死的那天也没能在她身边,突然想到我,跟年少时的他相比,我是一个幸运儿。你看,效果真的比游手好闲读书好多了,起码我记住了些。
前期的上坡路走得很慢,有些艰难,但只要我不放弃,走过了这段,后面的路会越走越顺畅的。
所以摘录很重要,摘录可以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回顾,反思,改进,提炼。进而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第二部曲:做整理
通过转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做完摘录后,学着把我们所掌握的,认为重要的知识很好的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进而再次对读书内容作了解读,如果还能清晰的描述出来,说明对书的内容有了一个很好的吸收。
这几天我在看《你就是脸皮太薄》一书,我边读边记录,有时会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还能让我知道我的不足之处。
其中,我摘录了这样一句话:“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在忙着想自己的事,都在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根本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的问题。”而我能讲述的就是:其实大多时候的害羞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关注你,别人对你有所谓的“排斥”都只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句话虽已被我吸收,变不代表全书都能被吸收,吸收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知道了脸皮薄的原因,以后出去玩儿,就不会再那么拘束了,做好自己,别人的看法与你无关。
整理实现了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压缩成干货,再去分享。
第三部曲:写感想,实践。
做完摘录后,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可以从书中的一句话,一句名言找到一个感触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写出能影响自己行为的话语,然后去实践。
当你只有很好的理解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去寻找答案,也才能找到答案。
前段时间,汤小小老师来给我们做关于写作分享的,我把对我有用的做了一个摘录,她告诉我们写作的好处,可以建立个人品牌,让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可以赚钱呀。
她讲的一点让我感触最深,打动人的文章是有故事,有情节的。
对于我来说,我更爱看讲故事的文章,第一因为读故事比较愉快,在愉快的同时就把作者要传递给我的信息接受了,第二是因为通俗易懂啦,我喜欢简单一点的。
自己都不喜欢干巴巴的文章,肯定也有人和我一样,所以我改变一下自己的写作方式,在写作时我联系着生活讲自己的故事,这样反而更容易一些。慢慢的,我发现,我更适合讲故事,我故事讲得好的那天,有好多人来看,甚至还可以得一个优秀晨读,这是对我讲好故事的鼓励。
现在的我还会不断不断的讲故事,相信也会越来讲越好的。
想着的得去实践,才会变成自己的。
最后汤小小老师说: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最后悔的事不是放弃,还是我没有好好写就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