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距今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就非常神奇且震撼的知道了宇宙的秘密,并传承下来。
人心惟危:人性天生有贪痴慎慢疑,有善恶分别。道心惟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善无恶。所有的事都是因缘和合,没有意外和偶然。惟精唯一:只做一件事情,一门深入。允执厥中:中庸之道,待在中中。中,天下之大本。
中庸里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是开悟的人,通晓宇宙真相的人,君子也是指开悟的人,道一直在运作,所以须臾不可离道,不离道,就是不离真相,不离真相就是不起妄念,起心动念,就在刘丰教授讲的N维,这时才能天人合一。否则中间的念念叠加,都是妄念,无法合一。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抱元守一,中生万有。
有个人就是活的教导,不仅有言论而且还活给别人看,立功立德立言。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格竹子的典故,很多文人学者津津乐道,有人说是格朱子。他不认同朱熹的学说,当时朱熹的学说相当于高考的标准答案了,但王阳明不能违背内心意志,因此还大病一场。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也,有一次孔子遇到一帮土匪,土匪放了说,你不能向官兵告发就放你走,孔子说好的。走到前面看到官兵就说前面有土匪快去抓。他的学生不解,老师你不是答应土匪不告发他们吗?孔子说:那是小人的行为,遵循自己的良知。这也是张敏导师说的大人物利用性格,小人物被性格限制吧。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扭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这上面这段致良知的话太感动了,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每个人原本都是君子都是圣人,说一个盗贼是贼他也羞愧。良知一直在像太阳一样光明,只是被乌云遮住了。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不怕没有机会,只怕心镜不明,机会来了也不能显化。回到良知,良知光明,活在真相里,活在中里,知行一,多个合字都多余,这才是上下五千年真正的点滴骨血,知行合一。那时候人回到空性,空性,能量纯净,没有中间地带,五蕴皆空,天花板上真我会帮你运筹帷幄,只需良知光明。
感恩教师节,感恩古圣先贤,感恩老师同学,感恩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灵魂,感恩所有。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