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写王劲松的,一位很多人见过但不知道叫什么的演员。其中有一段话:
以前,有年轻演员问过我,怎么演好一场戏。我说,一场戏拆出两百个零件就可以了。一个普通的开车的人,他大概会知道车的主要构件是什么,但是变速箱能够拆多少个零件他知道吗?他不知道,因为那是汽修工的事儿。但演员就像汽修工,这台车一旦打不着火,你就要知道哪个零件出问题了,你必须要有能力把零件拆成最散的,再重新拼装。要想真的把戏演好,做一个合格的演员,也都得从知道哪个零件有问题了,然后重新拼装开始的。
其实做什么事儿都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是一样的:
拆解才接再拆解,拼装拼装再拼装……
每个人学会这个方法论的路径不同、方式不同,但到最后殊途同归,知道更大精度的拆解有多关键和重要……
小时候学写程序,随便一个排序,就要被拆解成很多个步骤,一个字符错了,程序就跑不起来(那时候执行程序的命令还真的就是“RUN”)……
学吉他的时候也一样,后来看起来随意的指法起初的时候要拆解成很多个小步骤,而后逐一重复、连接、再连接后重复,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这种儿时的训练与自我训练,形成了后来一贯的思维模式。人家看到的是起因和结果,我们看到的是那过程中的千百个环节 —— 小时候的笨蛋慢慢长成了学霸,学什么都行,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没有啥学不明白的。
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学习如何正确高效地投资。那最初看到的都是一样地肤浅,“看到人家拿钱进去赚钱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出之间的各个环节逐一被拆解,被观察,而后每个环节又慢慢浮现出更多的“零件”,要逐一研究…… 再后来,你看得到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于是,就是专家了。
嗯,其实很简单。
也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