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本书<活法>。
这本书我有,读过。翻阅了历史记录“来干了这碗鸡汤!稻桑的<活法>都是普世价值观和东方哲学,了解过稻桑从创办企业到皈依佛门的经历,我相信以上都是老人真实的人生感悟。不过嘛,修行靠个人,对于平凡的我们,这阶段只能说…听过很多道理”--2016年8月27日。
缘分,于是书还没有寄到,我从书架上翻出书了又阅读了一次。不是有个说法,同一本书每多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1.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我相信这是稻桑最真实的感悟,或许现阶段我还不能确切的体验,因为我还年轻。也因为稻桑70岁加的年龄,经过了一生的历练,留下的除了财富,还有灵魂上的升华。这是一种需要多聆听的”老人言”。同样的体会,出现在阅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同样的体会,也让我念念不忘的外婆告诉我们要“节俭”的情景。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种叨念,现在嘛,应该是一种另外的解读:精神财富。
2.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是讲稻桑在京瓷时期研发产品的经历,因为是新型陶瓷产品,需要在高温炉现场反复烧制,反复试验,反复观察。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现场,有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的办法。说个今天的小经历,手头上一工作项目,最近操作流程做了修改:从原本在车间现场使用PDA(类似手机)操作,改为在办公室操作,作为项目实施人员,我们的第一直觉说,在办公室如果换成电脑端操作更方便更简单。但是通过现场交流,工作人员却建议用PDA操作方便,原因有1.操作习惯问题,PDA已经操作上手,速度不慢;2.也是习惯问题,现在的人都习惯操作手机系统,电脑反而不会操作了。这倒是一个社会现象,比如我妈,ipad、微信操作得挺溜的,但电脑前键盘打字都有难度。我突然觉得,电脑这种落后的交互方式即将消亡;惯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生活习惯;惯性思维是一个人眼观与思维方式的局限,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场。
这本书很简单易懂,没花个1小时基本看完。但有些道理,会让你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
-------------------------
总结9月份读书活动的体验:读书要分类型与读法:漫画书轻松搞笑,基本不用经过大脑;畅销小说简单易懂,快餐文化就知个大概;哲学书比较烧脑,绕啊绕啊绕不出生命的意义;长篇小说尤其是经典著作,需要沉浸式阅读,才会在脑海里形成电影般画面感。活动的4本书属于畅销偏哲学类,属于快速阅读种,选书有局限性。当然也是,也不可能发个<霍乱时期的爱情>,搞不好放着1-2年都看不完。然后是重复性,虽然说重复阅读也有意义,但失去了惊喜感。体验还是不错的,比较适合培养阅读习惯的新手。
网友评论